三秋滋味(上)
金陵三秋食事,是从告别夏天开始的。立秋那日,照例有啃秋之俗,人人都要吃西瓜,以为可以消除一夏的暑气,且以为此后秋凉,西瓜就不宜再吃。其实南京立秋之后,暑热不减盛夏,甚至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倘若立秋时间在夜晚,便属“母老虎”,热得格外长久,总要到白露之后,才渐觉凉爽。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不可再穿短袖衣衫了。然而南京的地产西瓜下市早,过去受运输能力和保管条件的限制,外地西瓜难以调入,到了八月上旬,西瓜往往成了稀罕物。为了啃秋,市民不得不提前买下半生不熟的西瓜,自存数日。觅不到西瓜的人家,只好以别的瓜果替代,但难免有不够正宗的遗憾。哪像现在,从海南岛到东北的西瓜接踵而至,再加上大棚种植,反季节上市,一年到头西瓜不断。啃秋这样的习俗,也就被淡化了。
在立秋前后,总有两个节日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另一个则是七月十五的中元节。
牛郎织女的人神相会故事,当年很能给少男少女以美丽的憧憬。尤其是女孩子,尚有向织女乞巧的仪式。民国年间夏仁虎《岁华忆语》记载:“七夕,小儿女供牛女,往往镂瓜、茄为灯,或状花鸟,或镌诗句,极生动之致。置碗水露庭中竟夕,明日投针,恒浮水面,就日影中,视其影作何状以卜巧。”七夕乞巧,其实是提供了一个争奇斗巧的平台,真正展示的是少女的心灵手巧。做西瓜灯时,须利用瓜皮图案中较大的开口,将瓜瓤掏净,内置蜡烛,映亮图画文字,而掏出的瓜瓤便成了围观者的口福。所以孩子们都喜欢看姊妹做西瓜灯,至于茄灯的做法,我就完全没有印象了。
在我的童年时光里,晚上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还能够望银河、数星星,一边听母亲讲神话故事,一边指点出牛郎星和织女星,牛郎挑的担子都清晰可辨。到我女儿这一代人听故事时,南京的天空已成灰蒙一片,只能从电视上看“今夜星光灿烂”了。然而七夕节却否极泰来,被商家利用,传媒推波助澜,大有成为本土“情人节”的势头。在那一天,不少饭店、茶室、咖啡馆,都悉心营造浪漫氛围,隆重推出“情侣套餐”,颇受恋人们的欢迎。移风易俗六十余年,这大约可算传统民俗节日“旧瓶装新酒”最为成功的范例。这种套餐我没有领教过,想来多半是“功夫在食外”了。
中元节,源起于古代的“小秋”,即秋季早熟的谷物收获以后,奉以祭告祖先;后与佛教的盂兰盆节相混,传说当日阎罗王将地狱中所有鬼魂全部放出,世人须焚纸箔、放河灯为其超度,所以俗称“鬼节”。族人清明上坟,前往郊野祖坟与亡故的先人相聚,在坟前焚烧纸箔;中元则是亡灵回家与家人相聚,所以皆在家门附近焚烧纸箔,且多划分为数摊,口中念叨,哪一摊是给祖上的,哪一摊是给戚友的,哪一摊是给孤魂野鬼的。民国年间学者夏仁虎在其所著《岁华忆语》中介绍:“中元亦祭祖之期,家家设供,有焚法船或纸鞋、伞者,谓先魂当出游也。”
直到民国年间,中国社会的中元节庆活动还十分隆重,常采取“商办官助”形式,商家出钱,官府主持,秦淮河中放河灯成为金陵一景。1949年后,中元节被政府视为迷信,一度属禁止之列,近年又有谴责市民烧纸污染空气之论,真是应了那句有名的古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但民间从不含糊,就是在“文革”的高压之下,偷偷摸摸,也一定要为逝去的家人烧些纸钱。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