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津务工的甘肃女孩畅婷婷在父母陪伴下,眼含热泪,把一面绣有“采药赠乡邻、赊欠不记账”的锦旗交到了南开区广开街新丽里社区居民、天津“厚德门”传承人徐秀芳手中,不善言谈的她以这种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感激之情……
有人说,每个女孩的心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然而对于正值芳年的畅婷婷来说,那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的“伊甸园”,瞬间就变成了“失火的天堂”。
那天晚上,几个同乡姐妹聚在了一起。他乡遇故知的氛围让她们在酒精的麻醉下逐渐失去了意识。没过多久,倚在宿舍简陋的床铺上睡着了的畅婷婷感觉一阵灼热,仿佛钻进了沸腾的火海。她睁开双眼,看到的是身边熊熊燃烧的火焰……
经医院诊治,畅婷婷的脸部、颈部、胸部、臀部以及腹部被大面积烧伤。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畅婷婷的伤势得到了控制,但是住院押金也所剩无几。
望着浑身裹满纱布的女儿、听到护士催促缴费的通知,告贷无门的畅婷婷父母决定:出院,回甘肃老家。畅婷婷的父亲那句:“妮子,我们回家吧,你的病好坏那只能看你自己的造化了!”让全家人哭成了一团。
“其中一个病友的家属告诉我们,南开区有个"厚德门"长期免费给人治疗皮肤类疾病,那位老太太家里那款300多年历史的药膏治烧烫伤非常管用。”畅婷婷的父亲畅黎明回忆说。就这样,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敲响了天津“厚德门”第五代传承人徐秀芳的家门。
为了稳妥起见,徐秀芳并没有像医治其他人那样将药膏直接进行敷用,仅为她在右手臂敷用了一层药膏,观察一下皮肤的反应。临走时,畅婷婷的父母非要给老人留下钱,但被徐秀芳谢绝了。她说:“你们为了给孩子治病经济上已经很拮据了,我怎么还能收你们的钱呢?”
一天、两天、三天……10余天过去了,畅婷婷在老人的呵护下不仅创口逐渐好了起来,就连当初被医生“宣判”残废的右臂,也恢复了正常。不仅如此,就连当时消沉、绝望的情绪也被老人积极乐观的精神所感染。望着康复了的孩子,畅婷婷的父母商量着要对徐秀芳表示一下感谢,但再次被她婉言谢绝了。
“尽管我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每个月的退休金也不算多,但只要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找到了我,我都会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快人快语的徐秀芳对记者说,用自家熬制的药膏义务为需要帮助的人们解除病痛的善举,她已经坚持做了17年,治愈了数百名不同程度的烧烫伤患者,而畅婷婷只是其中的一员。
据徐秀芳说,在最忙的时候,她曾经36个小时里接听了200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及求助电话。在这些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患者当中,有的人不了解老人的初衷,索取药膏后说什么也要留下一些钱,也有的人说暂时赊账,下次取药时再一次性结清。
广开街怀仁里“低保户”薛志强在病重期间腰部、臀部长了多处褥疮,钻心的疼痛让他寝食难安。在朋友的介绍下,他的女儿薛巧玲找到了徐秀芳,由于褥疮创面大而且深,得需要不少药膏。可是,由于时间仓促,薛巧玲当时身上根本没有带钱。这让她感到十分尴尬。
“我就硬着头皮跟她讲了一下家里的实际困难,希望暂时赊欠一次,等下次取药时一起结清。徐秀芳老人一边听我说,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我心里就想,人家肯定是记下来了。谁知道,几天后当我把筹措好的钱送来的时候发现,那个本子上记录的是我家的基本情况,不仅赊欠药膏的事一个字都没有记,而且还送给我一箱鸡蛋。当时我就哭了……”想起当时的情景,薛巧玲哽咽了。
17年来,许多人被她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先后有多家企业和个人表示愿意出资帮助一下徐秀芳,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表示,尽管自己靠退休金过日子,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宽裕,但她不想让自己的善举“变味儿”,更不想让自家延续了百余年的堂号“厚德门”蒙尘。
有人对老人“采药赠乡邻、赊欠不记账”的举动表示很不理解;但也有人为老人“点赞”,认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这一切徐秀芳显得很平静。
“我文化水平不高,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我只知道,钱固然是个好东西,但不能被它蒙住了双眼。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应及时援手提供帮助,让爱在南开大地传播。”徐秀芳如是说。
谈起今后的打算,徐秀芳坦言,为了能使自己的义举得到延续,目前她正向区有关部门为自己的药膏进行“非遗”申报。待“申遗”成功后,计划在街域中开设一家公益小店,用自己的特长为更多的人们解除病痛,为建设美丽学府、幸福南开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