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农历丙申年,“猴年代言人”孙悟空的漫画形象随处可见,一如去年轰动一时的国产动画片的预言,“大圣归来”。这只仙石孕育而生的猴子,在东亚大众文化领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而深藏在日本漫画中最大的中国元素,毋庸置疑就是孙悟空。
以连贯性的图画讲述故事的现代漫画,在东亚发展已近百年,中日两国各自形成不同的形式。日本衍生出运用电影镜头技法的情节漫画,中国则长期以连环画为故事漫画的主流。《西游记》以佛教的跨境题材和奇幻的神话色彩,成为中日共通的漫画资源的宝库。包括绘本、连环画以及被称为“漫画动画”的动画片在内,漫画为孙悟空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再塑造,提供了广袤无边的天地。纵观孙悟空的“次文化”演进史,中国与日本的漫画在互动、融汇与碰撞之中,分别奉献出了千变万化的美猴王。
行者开拓漫画之路
带有大量绣像插图的《西游记》明清刻本东传之后,江户时期就有众多日本画师创作过《西游记》题材的浮世绘。葛饰北斋(1760—1849)绘制的《绘本西游记》、月冈芳年(1830—1892)绘制的《通俗西游记》都属传世之作。
20世纪20年代,日本漫画家开始尝试以漫画改编《西游记》,同一时期,西游题材的连环画也在中国出现。在漫画改编中,宫尾茂雄(1902—1982)有开山之功,他也是开创日本儿童漫画的先驱者之一。宫尾茂雄于1925年出版的《漫画孙悟空》,采用图配文的方式,每一页上半为图、下半配文,首次打出“漫画”西游的旗帜,以孙悟空为主人公改编了西游故事。1939年,宫尾茂雄以原有改编为基础,重新绘制了全图版的《漫画物语 孙悟空》,由讲谈社出版。这部作品,采用每页三格的漫画方式,以对话框中的人物对白推进情节,当属首部纯正的《西游记》漫画版。
1926年,日本动画奠基人大藤信郎(1900—1961)创作了动画短片《孙悟空物语》,虽只有8分钟,但这是孙悟空的漫画形象在银幕上的首次呈现。1933年,大藤信郎又和“日本动画之父”政冈宪三(1898—1988)共同制作了折纸片《西游记》。
1939年,讲谈社的绘本系列推出本田庄太郎(1893—1939)绘制的《孙悟空》,次年又出版了本田庄太郎和宮尾茂雄共同创作的《孙悟空与八戒》,都是全开本的毛笔水彩,形象生动,色彩艳丽。人物服饰与画面背景汲取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孙悟空的造型灵动可爱,具有现代感,适于儿童观赏。同一系列中,宮尾茂雄还创作了《孙悟空 火焰山之卷》于1941年出版,恰好与万籁鸣(1900—1997)、万古蟾(1900—1995)担任导演的中国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同年问世。
阿童木之父的孙悟空
1942年,14岁的手塚治虫(1928—1989)在电影院观看了日本引进的《铁扇公主》(日文版片名《西游记铁扇公主之卷》)。1952年,时年24岁的手塚治虫开始绘制自己的孙悟空,题为《我的孙悟空》。该部漫画在《漫画王》杂志上连载7年,在单行本出版的后记中,手塚治虫专门提及《铁扇公主》对其创作的决定性影响。
手塚治虫的名作《铁臂阿童木》,稍晚于《我的孙悟空》两个月,也是同年开始连载的。这两部并行创作的漫画之间,对应性明晰可见。阿童木超强的飞行力和巨大威力中,不难看出孙悟空的影子。孙悟空有七十二变,阿童木则有七大神力,孙悟空有如意金箍棒,阿童木则有十万马力。日本战后放弃战争权利的和平宪法,决定了手塚治虫笔下的这两大漫画角色,都属于“非战”式英雄。阿童木没有武器,不具备攻击能力;而孙悟空的形象则被低龄化处理,大耳圆鼻,貌似小熊,并且在故事中主要扮演搞笑角色。“漫画之父”手塚治虫领军发展的日本漫画,分为搞笑漫画和情节漫画两大门类。《我的孙悟空》成为手塚治虫开拓搞笑漫画的重要之作。大力水手客串登场、金角大王用可视电话和手下联络等,诸多穿越元素比比皆是。由此,手塚治虫在日本首开戏说西游之先河。
手塚治虫在孙悟空的动画编创方面同样功绩卓著。东映动画公司在拍摄日本首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时,力邀手塚治虫担任原案和故事构成,将《我的孙悟空》改编成动画电影。随之,东映动画出品的彩色长片《西游记》,先于上海美术片厂的《大闹天宫》,于1960年问世。这部动画片在88分钟里从孙悟空诞生一直讲述到取经归来,并融入了动作片、搞笑剧、音乐剧等的新元素。该片以火焰山一折为全片高潮,显然是向《铁扇公主》致敬,而片中大胆加入的全新角色——孙悟空的恋人燐燐,让孙大圣首度出演了一次浪漫言情动画片的主角。
参与《西游记》的制作,成为手塚治虫动画事业的开端。他旋即自己创办虫制作所,制作出品电视系列动画,并于1963年推出黑白系列片《铁臂阿童木》。这部日本动画史上的划时代之作完成后,虫制作所于1967年推出39集彩色系列片《悟空的大冒险》。这部系列片塑造出的孙悟空创下一个“两头身”的外形记录,头部与头部以下身体之比为一比一。状如婴儿的“超级可爱型”大圣,以最接“地气”的夸张变形,颠覆了原有的“齐天”形象。
1989年,手塚治虫在去世之前,完成了人生最后一部动画片的原案设计,为日本电视台24小时特别节目制作的《手塚治虫物语 我是孙悟空》。片中回顾了手塚治虫少年时期观看《铁扇公主》受到震撼,立志画出自己的孙悟空,从而开始漫画创作的历程,并再现了他在80年代访问中国时与万籁鸣的历史性相见。在总结自己的漫画人生的同时,该片又以手塚治虫献给万籁鸣的剧中剧的方式,讲述了孙悟空一行来到外星球的西游故事。
大师兄苦斗下的连环画转型
“中国学派”动画的扛鼎之作《大闹天宫》,完成于60年代初期,但上下集于1978年首次全本公映,成为中国观众在历史转折期的根深蒂固的原点记忆。由张光宇(1900—1965)原案设计,严定宪、万籁鸣定稿完成的孙悟空,吸纳迪士尼动画的特点,身体线条全部采用圆线勾绘。容貌特征采用中国传统戏曲脸谱,服饰选取明黄和朱红的色彩搭配,民族风格醇厚。这个桃形脸的孙悟空形象深入人心,直至80年代的《人参果》、《金猴降妖》等动画片中仍被沿用。
中国连环画中的孙悟空,基本保持了明清刻本的绣像插图的特点,以线绘的写实风格为主。50年代起,上海、河北等地的美术出版社纷纷推出的全套《西游记》连环画,忠实再现原作的主要故事,再版多次,影响久远。在彩版连环画中,刘继卤的《闹天宫》,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都被印成过年画,树立了中国连环画的里程碑。80年代后期连环画走向式微,内因在于大量的新出之作缺少原创性,画风又失去精细之美。来自日本漫画的强烈冲击,也使连环画失去了读者群体。国内出版社引进并赢得青少年青睐的日本漫画中,鸟山明(1955— )将褪去猴相的孙悟空塑造为一个热血少年的《七龙珠》即是其中的范例。
连环画的衰微期,曾经出现过多种“孙悟空大战阿童木”一类的编创作品。此类连环画里孙悟空的对手,远不止阿童木一人,还有“孙悟空大战机器猫”、“大战奥特曼”、“大战霹雳金刚”、“大战忍者神龟”等。大师兄狂斗外来漫画角色,正体现出连环画自身的深层危机。为了拉住青少年读者,不得不借外来英雄之力,而大量的同类编创反而凸显了这一事实:诞生出阿童木、机器猫等经典角色的日美动漫,确已成为中国连环画应接不暇的劲旅。这种外来的冲击,促成了连环画向新型漫画的转型。
1993年,由连环画向漫画转身的谭晓春用分镜法绘制的《蟠桃会》,续写了孙悟空取经归来,返回现代社会的故事。大圣卸下了头上的金箍,七十二变里出现了战斗机。天宫遭受宇宙垃圾的袭扰,神仙们与时俱进地出国经商。新生代中国漫画家终于挣脱束缚,开始以解构原著的方式塑造出新时期的孙大圣。
在动画领域里,从上海美术片厂和NHK合作的《西游记之五件宝贝》,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合拍片《红孩儿决战火焰山》,以及青青树出品的《魁拔》系列,中国动画在短期内完成了对日漫风格的吸纳和化用。同时,3D版《大闹天宫》的制作和放映,体现出中国动画试图在回归中寻找自我的内在欲求。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怒吼之寄寓于故事以外的深意,亦可如是观之。
正逢猴年,由中国外文局主办的“悟空杯”中日漫画大赛,已在去年岁尾正式启动征稿。此次大赛的组委会独具匠心,对孙悟空角色的创作作品专门设立了“中日漫画特别奖”,为中日画家用笔下大圣的对决争雄提供了最佳的舞台。这一奖项恰如丙申金猴的一根毫毛,自有吹出猴万个的期许。中日两国的漫画创作者早已不必分辨彼此的美猴王孰真孰假,定会在交流和对碰之中,强化共同的文化纽带,携手引领东亚漫画的未来。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