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民银行上周六的降息行动,瑞银的汪涛和法兴的姚玮认为效用有限。在实际利率走高的情况下,央行目前的行动可能过于保守,需要采取更为进一步的宽松措施以缓解经济压力。不过北大[微博]教授佩蒂斯却认为,通缩压力之下,中国可能应该采取货币紧缩而非货币宽松。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
“在1月CPI(同比增长0.8%)和PPI(同比下降4.3%)数据双双刷新5年新低之后,央行本次的降息行动并不出人意料。尽管新年加息对数据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潜在的通胀数据的确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并且2月通胀数据也不太可能回升至1%上方。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的通缩担忧。
通胀的走低同时使得实际利率快速上行,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过去6个月的平均CPI和PPI下降170和250个基点。与此同时,名义的利率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大多数银行的借贷利率仅下降20个基点左右。这样算起来,实际利率可能已经上升了100个基点左右。
实际利率的快速走高意味着货币环境趋于紧缩,这显然和经济数据疲软南辕北辙,而企业的金融负担也因此进一步加大。在工业利润增长早已深陷泥潭的情况下,金融系统的风险明显极大。央行面临采取更多宽松措施的压力。
此次降息无法完全扭转迄今为止货币条件的被动收紧。为了防止实际利率进一步攀升,央行有必要在2015年下调名义利率100个基点。不过,在各种制约下央行可能仅会下调基准贷款利率50-75个基点。预计下次降息的时间可能是2季度。除了降息之外,为了冲消因资本外流带来的流动性收缩,央行还有必要降准和使用其他流动性工具,并放宽贷款额度等信贷限制来保证银行贷款平稳增长。”
法国兴业银行的姚玮也指出,
“央行下调了存款利率25个基点,并将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上调至1.3倍。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一年期最高存款利率为3.25%(2.5%*1.3),和降息之前的3.3%(2.75%*1.2)相比仅有5个基点的变化。
央行在其货币声明中强调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未改变,这一点我们完全同意。事实上,央行面临的风险可能在于他们的政策过于保守。房地产市场依然表现低迷,制造业也面临通缩压力的挑战。更为关键的是,财政改革所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可能会加大。近期最为明显的就是地方债的改革。货币政策的宽松效应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依然是新常态。”
不过,北京大学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却认为通过货币宽松来制造通胀在美国和英国会起到效果,但是在中国和日本却很难发挥作用。理由有几下几点:
“中国和日本的信贷扩张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十分有限,这和英美刚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货币宽松并无法起到推升物价的作用。
和英美相比,中日的储蓄率相对较高,参与股市和债市的比例却较低。因此低利率实际上意味着财富效应的倒置。
英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化对于利率较为敏感,这同样会引发财富效应的转换。”
佩蒂斯表示,通缩压力之下,中国可能应该采取货币紧缩而非货币宽松。
央行宣布自3月1日起将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5.35%、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5%。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进一步调至1.3倍。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