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又对“提网速、降网费”问题喊话了。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进一步确定五项措施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包括鼓励电信企业推出提速降费方案,实施宽带免费提速,流量不清零、流量转增服务等。
上有总理的敦促,下有老百姓的期盼。网费为何难降?“提速降费”如何落地?电信资费改革究竟要迈过几道坎?《新华访谈》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春晖等业内专家,对网友关注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
Q:目前我国宽带、移动网络存在什么问题?
A: 目前,我国不管是家庭的宽带网络,还是手机用户的移动网络,市场垄断程度都比较高。例如,大的运营商通过划片经营的方式实施“合谋式垄断”,占据着“源头性”资源,缺乏服务升级的动力,在层层转售中,也抢尽先机。
Q:提速难、降费难的根本原因是垄断吗?
A:垄断是导致网速慢、资费贵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垄断的优势,运营商缺乏主动降费的动力,虽然靠行政命令可以解决定价高的问题,但是指标不治本。
Q:要打破垄断,需要做什么?
A:破解“网速慢、网费贵”等难题,增加供给是解决方案,要引入更多的投资主体。要实现“提速降费”,最直接的就是引入更多的竞争,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政府需要简政放权、打破垄断,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电信市场中来,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费用。
Q: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宽带网络的价格体系脱离市场,定价话语权掌握在电信、联通手中,导致降价空间少?
A:我国宽带网络的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国际出口都集中在电信、联通手中,它们对市场定价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其他运营商,诸如方正宽带、电信通、长城宽带等,都需要购买电信、联通的基础带宽,在基础带宽上再开展经营服务。由于基础带宽价格由联通、电信所决定,倘若联通、电信主动降低基础带宽价格,其他从事宽带业务的企业降价空间就很少,这也是多年来宽带降费难的原因。
Q:如何解决定价难题?
A:更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调整机制,应实行市场调节价或者政府指导价,政府应为宽带建设投入资金,对宽带服务商进行补贴,并出台政策促进运营商之间共享宽带资源,让市场实现有序竞争,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有效利用。
Q:目前各行各业都处在“互联网+”的浪潮中,电信行业在转型升级服务中,能否乘“互联网+”的春风?
A:目前电信业正面临“互联网+”中期病,在“互联网+”的浪潮中,电信业在转型升级服务中,电信业的增值业务并没有发展起来,更多地靠基础业务收费。增值服务不行,所以回避市场竞争。找不到自己的增值业态,缺乏这样的头脑。
Q:电信行业如何拓展自身业务形态?
A:电信业在转型升级服务中,应更多考虑增值业务拓展,通过构建高度竞争、充满赢利点的增值服务对基础业务进行补贴。通过“互联网+”的思维来探索新产品服务形态,来补充基础服务的巨额投资。
Q: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吗?
A:中国宽带市场的接入方式与技术以ADSL为主是造成网速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ADSL网络,光纤入户具有网速快,单价低的优点,目前大部分宽带速率高的国家基本上是以光纤接入为主。而我国宽带的基础建设投入成本相对较大,尤其是光纤骨干网的铺设,成本高,前期投入大,所以宽带价格高、速度慢。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国互联网用户接入数到2.04亿户,光纤到户用户占比达到38.4%。早在2010年,韩国使用光纤到户及光纤到楼两种服务的住户占比就达到52%。
Q:实现“提速降费”应加快推进光纤入户?
A:实现“提速降费”应加快推进光纤入户。电信运营商每年可根据自身运营及收支状况,加快网络改造步伐,早日实现光纤到楼,光纤到户的目标。按照计划,今年整个运营企业在宽带以及通信方面的投资将达到4300亿,比去年相比增加10%。
Q:法律漏洞、监管“真空”是否造成行业混乱?
A:一直以来,规范我国电信领域的最高法律还是2000年9月25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伴随着电信技术以及市场创新的突飞猛进发展,无论是从效力等级和完善程度上,《电信条例》都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市场各方多年来一直呼吁加快电信法的出台。也正是由于现行竞争立法滞后和监管缺位,催生了非理性竞争的怪相。
Q:完善法律法规也能加速网络“提速降费”的实现?
A:尽快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完善携号转网的实施细则,重点监管查处企业出现频率较高、影响恶劣的违法违规行为。实现“提速降费”,需利用严格的法规来促使运营商们维持行业的公共运营属性,同时又促进他们合理竞争,实现“鲶鱼效应”,实现规模效应与市场竞争相协调,切实保护好消费者权益。
Q:宽带中国战略要想加快实施,还应如何发力?
A:仍然面临着资金缺口和物业难以协调两大困难,需要多部门之间配合协调。应用需求如雨后春笋,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在体制和机制上花功夫,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标准,形成政府、企业与社会多层级、多能级的改革机制。(记者 黄玥 于子茹 徐曼曼 吴丽娜 孙亚华)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