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父”象征权力 满足大众权力崇拜心理
在《教父》系列中,维托·柯里昂家族三代教父都是铁腕独裁的形象。当俨然帝王的教父坐在黑屋里,接受追随者鞠躬行吻手礼时,那种外露的霸气与彰显的权势总让人有种敬畏感。英国著名领导力学者丹·怀特在《铁腕》一书中强调“权力就是壮阳药,一旦沾上就欲罢不能”。他还强调,“人对权力的追求与对权力的崇拜都是没有底线的。”这是从人性的角度做的分析。我们撇开人性不谈,单从中国历史的起源与流变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权力同样是痴迷的。
根据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提出的观点,古代中国社会需要强力的中央集权及配套的官僚体系,所以中国数千年来一直保持专制政体。专制政体下的民众对权力比较敬畏,同时也呼唤“明君”、“包青天”,对政府的作用有种超越政治学范畴的期待。“历史的惯性”使然,进入现代社会的人依然对权力有种莫名的期待与崇拜。
更何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黑社会”组织是腐朽政府的反面,不仅是权力的象征还是正义的象征。从马里奥·普佐的角度看,他的《教父》系列实际上是对美国政治的“揭黑”,如议员的腐败、民族的歧视、社会的黑暗等。这些已经涉及到了政治的敏感地带,有了爆料的感觉。维托·柯里昂把议员和法官玩于股掌之上,把社会名流纳入自己门下,那种权倾一时的感觉不亚于一国的独裁者。
关于权力的书一直不乏读者,如拿破仑的传记一版再版,关于希特勒的传记也从未从市场上消失过。近期的乌克兰危机,更是让关于普京的书铺天盖地。依此逻辑,浓缩了神秘权力意味的“教父”类书籍的畅销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二、“教父”有神秘感 类似于国人崇拜的大师
“教父”一词因为背上了“权力”与“权威”的元素,所以含义慢慢发生变化,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在中国,它逐渐变成了某个领域的创始人,该领域有影响、有权势、有权威的人。(参见吴金有、江礼娟《“教父”词义的演变及其原因》)总的来讲,“教父”变成了权威与权力的代名词,甚至成了含有神秘能量的“大师”。这种词义的演变源于中国人的聪明智慧而不是从西方来的。
其实这种概念的演变是媒体与出版推动的,尤其是出版。在出版界,俞敏洪被誉为“留学教父”、王强被称为“口语教父”、马云被尊为“创业教父”。更有意思的是,有本书叫《感恩教父彭成》——“感恩”也需要教父,这无论从宗教意义上还是从黑社会意义上,抑或是从权威意义上都让人无法理解。股市有教父,基金有教父,娱乐圈有教父。在中国,“教父”无所不在。之所以如此泛化,与“教父”的原始含义中有宗教神秘色彩不无关系。
中国是一个长期没有统一信仰的国家,由于王朝时代的神学解释权归国家,具体来说归最高统治者,所以宗教的性质一直是弱化的。长期碎片化与边缘化使中国的宗教力量基本上转移到地下,慢慢渗透到民间,形成主流信仰与民间信仰两种格局。而民间信仰一直带有原始的神秘色彩。这是中国人至今迷信风水大师、气功大师、算命先生的逻辑前提。“教父”也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源自宗教又超过宗教。“教父”基于宗教的仪式,还有就是基于宗教的依附关系,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神婆、神汉有一拼。
这种吸引人的神秘感当然会被寻找图书市场的出版商捕捉到。出版商出版的大量冠以“教父”名头的书正是契合了人们对神秘感的期待与好奇。
《教父》系列小说中描写了大量黑帮的游戏规则,如“让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敌人高估你的缺点”、“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等。这些基于人性的“黑帮原理”与中国历来奉行的帝王权术有相通之处。在被无数次演绎过的“厚黑学”中,这些都深有体现。“教父”一词体现出的神秘与厚黑,也是它吸引读者的迷人之处。
三、原创精神缺乏 出版界的跟风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界逐步推向市场,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出版界形成了强大的跟风热潮。一种选题一旦火了,众多同名书或同主题书会相继出现。其实中国出版商之所以至今对“教父”一词如此迷信,就是因为这套书曾在中国掀起过畅销热潮。
《教父》三部曲30多年来到底卖了多少册无从考究,但这三部书的超级畅销书地位是出版界公认的。这套书连续卖了30年,至今不衰,又出了新版。正是它的畅销引发了跟风热潮,并且持续了这么多年。
笔者曾经问过一位资深的出版人,为什么中国出版界喜欢如此疯狂的跟风?这位出版人的观点是:首先因为中国书名没有版权保护。在美国,或有些西方国家,畅销书的书名及其衍生的书名是受版权法保护的。其次是跟风最稳妥,最起码不会赔。在出版界,一般能畅销的主题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跟风固然不会热销,但至少不会赔钱。这几乎成了很多策划人的共识。
跟风也是缺乏原创能力的表现。其实中国的跟风潮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忍受和无法原谅的地步了。前两年一本叫《FBI破解身体语言》火了后,市场上瞬间出现了两千多个书名含有FBI关键词的图书品种。《正能量》火了后,市场上也出现了一千多个跟风品种。《教父》仅目前动销的就有近千品种,要把30年来的跟风产品都算一遍,估计数量会吓死人。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