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娱乐已经成为资本的乐园,但是危机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诸多A股上市公司参与其中或者准备参与其中的都将受到这股风波的牵连。黑洞正在从《叶问3》开始。
《叶问3》这部电影的发行链条上,“潜伏”着A股和港股2家上市公司、1家担保公司、多家P2P公司……
《叶问3》还没上映时,投资方就在这些金融机构的加持之下,妥妥地收回了成本,并且缔造了股市的涨停板行情。
意料外的涨停板
上个月,A股一家石油上市公司神开股份[-5.96% 资金 研报](002278)发布公告,准备花4900万人民币认购一支基金,而这支基金的投资标的,是《叶问3》的票房收益权。
公告显示,神开股份的这次投资几乎没有风险,因为无论《叶问3》票房如何,这支基金都将提供8%的年化收益,但如果《叶问3》票房超过10亿,神开股份的这4900万,将获得超额收益的空间。
神开股份本是一家石油类上市公司,由于油价下跌,这家公司业绩遭受重创,进入影视领域,成为一个不错的“故事”,公告发出当天(2月24日),神开股份的股价突然“涨停板”。
为这支基金兜底的,是上海中海投金控。这家有着担保公司背景的机构,是这支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它拿到了《叶问3》的部分票房收益权,无论《叶问3》票房如何,都要按照10亿票房的基准,向影片的投资方支付票房收益。
神开股份,只是《叶问3》票房收益权链条上的一部分。香港上市公司十方控股[-1.50%]也加入到了这场“豪赌”当中。
2月24日,十方股份发布消息,公司以1.1亿购买了《叶问3》55%的票房收益权。换算下来,《叶问3》整体票房收益为2亿元,对应票房是6亿。(一般而言,根据国内电影分账制度,制片方拿到的票房收益权约为整体票房的1/3。)
这两家上市公司提供的资金相加,《叶问3》还未上映,就已经回收了1.6亿,如果再加上在海外和香港发行的票房收入,《叶问3》基本上已经回收成本。
所谓的“收益权”投资。举例来说,如果你觉得哪个东西能火,你就赌一把,提前把它的未来收益买下来,收益高了你赚,收益低了你亏,你情我愿,操作简单,这就是“收益权”投资的逻辑。
事实上,售卖票房收益权是从去年《港囧》就开始的电影行业新玩法。当时,21控股以1.5亿价格购买了《港囧》出品方之一真乐道47.5%的票房收益权。真乐道是徐峥旗下公司,而徐峥又是21控股的股东,这样的操作,让徐峥不仅在《港囧》上映前就提前兑现了收益,并且从不断上涨的股价当中又赚了一笔。
就在前不久,《美人鱼》的发行中,也开出了高达16亿到18亿保底金额,与《叶问3》相似,《美人鱼》的保底方和和影业也是通过发行基金的方式,吸引了光线传媒[-2.42% 资金 研报]等更多相关方的参与,并且还成功推高了执行发行方——联瑞影视的估值。
回到《叶问3》,这次参与保底的两家上市公司都是什么来头?
公开资料显示,无论是A股的神开股份,还是港股的十方控股,背后的控股股东都是上海快鹿集团,而上海快鹿,正是《叶问3》背后最大的投资方。
换言之,上海快鹿先是投资了《叶问3》,又动用了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为《叶问3》的票房保底。这就是一场“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但这一招,却成功吸引了股民的关注,神开股份2月24日当天涨停,十方控股2月24日涨8.78%……
更复杂的金融工具
如果你认为这是《叶问3》资本运作的全部,那还真是大错特错。快鹿集团还有更多的金融工具。
从去年年底开始,《叶问3》就在各种P2P平台上频频亮相。 去年10月,《叶问3》项目就曾出现在苏宁旗下的P2P金融平台,当时的“影视众筹”规则是——1000元起投筹,按8%的预期年化获得固定收益,如果票房超过5亿即有浮动收益,突破10亿年化预期收益直接升级至11%;同时,另一家互联网P2P平台海投汇也以8%+X的收益模式参与了《叶问3》的众筹。
错综复杂的金融工具引起一些人的怀疑,网络传闻开始出现。其中,注册账号“污林盟主”等在腾讯科技、网易、天涯论坛、知乎、宽带山、今日头条等知名网站论坛发布以《网曝金鹿财行、当天财富、东虹桥小贷可能是上海开埠以来最大的旁氏骗局了》为名的帖子。
2月24日,上海快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快鹿集团”)召开媒体发布会澄清最近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快鹿集团的传言,并称,针对毫无根据的诽谤、中伤,集团将采取法律手段,严肃追查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据介绍,本月初,在各大网站、论坛、新媒体上出现大量造谣诋毁上海快鹿投资集团、东虹桥小贷、东虹桥融资担保公司及集团战略合作伙伴金鹿财行、当天财富的信息。
贴中所出现的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均为快鹿集团战略合作伙伴。东虹桥小贷则为快鹿旗下子公司。
梳理下历史可以大概得出脉络:早在2014年上海合禾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禾影视”)开始通过的文化产业基金募资。该基金总融资额度为1.5亿元,期限为12个月。基金类型属于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基金管理人为上海宇鸿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而资金的用途一项则标注为:用于投资拍摄与天马电影出品(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马电影”)一起合作的电影《叶问3》项目。
该基金产品由上海东虹桥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虹桥”)全额现金代偿保证担保。基金到期若出现偿付违约风险,则由东虹桥以现金代偿的方式确保投资款的本息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还有一款《叶问3》电影收益权转让产品也在同期发行,同样由东虹桥提供全额担保。所不同的是,这家产品的发行资管公司为上海融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而“咏春盈泰”产品的资管公司为上海屹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此外,在深圳一家名为“前海凯恩斯”的理财网站上也有一份更为清晰的“咏春盈泰”产品。该产品中不仅明确上述担保公司为东虹桥,更是注明该公司对投资人本金及固定收益部分提供全额担保。除此之外,为保证资金安全,由上海玖玖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跟踪项目进展。
上述出现过的公司之间股权更迭,法人变换频繁,而在变换中都隐约有所交集,诸多地方存在惊人巧合。
错综复杂的关系链如下图所示
图为《叶问3》幕后投资方与融资担保机构的关系图谱(来源:中国经营报)
最终,一个以《叶问3》为标的,影视投资公司为融资方,私募基金公司、信托、资产交易等理财平台为中介,投资管理公司为债权方,再吸引进大量的散户投资者组成的一场盛大的融资游戏就此展开,而且这场融资游戏一玩就是两年。
为了保证所有的游戏能够万无一失,各方收益,从《叶问3》上映后,片方买票房的说法已经愈演愈烈。
风险
在片方人士看来,“买票房”一方面是希望《叶问3》能取得票房佳绩,为快鹿接下来的电影造势;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高票房,在二级市场获利,并且通过P2P吸收更多的资金。
“其实,快鹿集团的理想模式,是将理财产品的用户,转化为《叶问3》的观众。一方面避免资金链断裂,另一方面又能做高票房。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模式,快鹿集团还开发了一款专门的购票软件’火票务’”。有快鹿集团内部人员表示:“但是这个理想模式忽略了两点,1、电影的主流观众都是80后和90后,跟购买理财产品的人重合度不高;2、那些购买理财产品的人根本不在乎几张电影票的钱。”
在此前诸多报道中,《叶问3》票房保底背后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已经逐渐被揭示出来,这包括——设立多个融资壳公司,涉嫌超额担保,针对单个电影项目重复募集资金,将电影票房收入多次重复抵押筹集资金等等。
这一系列金融操作的核心,是电影票房的“资产证券化”。随着相关金融产品的不断出现,一部票房预期10亿的电影,可能会撬动几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的资金。
如果电影能够达到票房预期,相关的金融产品对赌协议都会实现;但如果影片票房达不到预期,相关担保公司又因为资金问题而出现违约,那么可能整条资金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
有业内人士感慨:“一旦一个行业繁荣,立刻就会有资本投机者以各种眼花缭乱并且无底线的手段进场兴风作浪,对于电影市场来说,金融创新或者保底发行,应该是以更科学的投资制度管理,以及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设计。”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