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警方公布的简讯,在和颐酒店袭击女住客的涉案男子李某7日在河南被抓获。对于更多的信息,警方办案尚未透露。女事主也透露,正在配合警方的调查,而喧腾的舆论经历数日之后也稍显平静。总之,公众迫切等待看到酒店袭击案的真相。
迄今为止,关于这次事件的核心事实依旧没有被确认,比如男子为何出重手袭击女事主?为何敢在电梯旁的公共空间动用暴力?他在拖曳女事主的过程中究竟给谁打电话?和颐酒店在事件的发生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会发生在它们家酒店?
这些事实对于平息舆论有着关键作用,否则,舆论只会“脑补”相关的信息空白,公众只会按照现实生活经验去揣测袭击事件背后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事实有需求的人,只能旁观各种阴谋论满天飞。而在这个全民索隐的情况下,警方声誉也被悬疑。
北京的当地媒体已经按照色情运营——地盘相争——误伤女事主这条因果线索展开外围调查,记者给我们呈现的是围绕酒店招嫖卡片隐现的黄色生意的江湖,暗示和颐酒店袭击事件之所以发生的现实原因。而这个解释思路,恰恰是受到最多人认可的。
如果按照这条索隐路线走下去,公众有理由追问:和颐酒店袭击案其来有自,可见酒店管理松弛,甚至有勾结——而酒店无论是受制于黑社会,从而被动卷入或主动参与色情运作,作为负有治安之责的派出所扮演什么角色,这都是公众索隐必然延伸出的大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警方公布袭击案的真相,不仅可以澄清盘桓在此事上的各种阴谋论推测,还可以起到清者自清的效果——疑窦丛生之下,人们对色情团伙的厌憎反而不如对警方的问责来得强烈——现在抓获最底层的涉案人员,如此这般吊起了公众的“胃口”。
所以,等到抓住涉案男子,整个舆论的重点就迁移到了警方这边,包括办案的速度、对于事实披露的完整与否、可信与否。从前一阶段的报道情况看,新闻媒体始终在核心事实上无法突破,只能做外围的揣测、暗示与推测,掌握事实真相的警方就此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经历这么多年的媒体养成,公众早已经清楚事实是事实,真相是真相,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有事实不一定有真相,因为有的事实可以被隐匿;即使有关键事实,也不一定有彻底的真相,因为串连事实的解释方式可以被扭曲。抓住涉案男子,就开启了事实与真相的关系演化。
根据北京地方媒体的报道推测,在河南抓获的涉案男子大概是小角色。但如此推断也是“冒险”的,公众业已形成的“色情运营误伤女事主”的索隐路线,既可能在这名男子身上延续下去,比如牵连出更多背后的色情交易,进而引动警方强硬的新一轮扫黄风暴。
但也不排除一种可能性,即:公众的索隐路线在这名涉案男这里断线,最终变成某种临时起意的暴力相害甚至是一般性的治安案件。之前舆论其期待看到的反转剧是阴谋论被证实,比如是打击如家收购、或者是黑公关营销等等,这种反转走向不一定是全部。
拷问女事主的动机,期待舆论反转成了前几天的舆论心理。但是,公众不该忽略以涉案男为中心的反转可能,比如他就是临时起意,就是一次孤立的施暴,完全跟色情运行没有瓜葛。以受害人为对象的反转想象,现在转换为加害者为关键的反转可能,警方取信于民的难度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警方抓住了涉案男子,预示着办案有了实质性推进。现时,舆论聚焦在警方身上,真相的有无、多少也都汇聚在这里。警方不仅要解释这起暴力事件的全部事实,还要负责答疑袭击案的前因后果。公开信息与取信大众,警方的压力也就一目了然。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