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大概比毕业生还忙的,就是各大学校长了。各种合影、握手等身体劳累不说,毕业致辞似乎也成了网络比拼的战场,讲得不好不但影响自己形象,也影响学校形象,特别是影响毕业生心情。学生们会看着那些一讲而成网红的校长们,一脸落寞:看,这是人家的校长。
于是,“接地气”似乎成为了竞争的不二法门。前有根叔,今有蔡姐,据中新网报道,日前大学校长们毕业季开讲“最后一课”的“讲义”纷纷曝光,聊日常生活的,讲流行韩剧的,侃网络段子的,不一而足。其获赞的统一用语就是“接地气”。
这种接地气策略有它的道理。校长毕业致辞毕竟不是上课,而是毕业典礼的重要一环,是仪式化的表演行为。或者通俗点说,是要应景。在这个仪式上,毕业生们的情感饱和度已经很高,平日“高高在上”的校长,通过这种接地气的致辞,让毕业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亲和力,形成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不失为明智之举。所有的仪式,内容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满足仪式参与者的情感期望,维持学校、毕业生的优秀以及远大前程等神圣性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单纯从思想性、深刻性来要求校长,可能有点不合时宜。
这种接地气也能反映出当今大学教育理念方面的转变。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通过细节性工作维护毕业生与学校的感情。如有些大学校长坚持跟每个毕业生握手、合影,颁发毕业证书,毕业致辞也不再是官话套话,而是煞费苦心讲出彩。生活的意义需要通过仪式来显现,当学生们把毕业典礼当成一次人生中重要的情感体验,而不是走过场的形式时,大学的价值、教育的意义也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但是,校长在毕业讲话中如果只简单地追求有趣味、接地气,可能并不能保证“演出”成功。我觉得这个表演难就难在,它应该符合大学校长这个角色要求。大学校长们当然性格各异,学科专业背景也大不相同,但人们总是期待其讲话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角色的意义是由社会所塑造的,所谓行止得当,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符合大众对这个角色的想象和期待。大学校长如果讲成了喜剧演员,毕业致辞可以媲美赵本山演小品,那恐怕也是不合适的。笔者对比着看了一些校长们的致辞文字和录像,觉得有些讲话可能稍微过头,接地气接到地底下去了;也有很多校长侧重严肃的内容,讲社会责任,讲人生理想,情真意切,偶有调侃,让人没觉得鸡汤味浓,具有感人至深的效果。
校长们的讲话成了毕业季的大戏,挺好。希望看到更多更精彩的演出,也希望大学校长们在讲求接地气的同时,也敢讲点高大上,讲点人文,讲点思想,讲点与众不同,把轻松与严肃结合起来,让自己在毕业生的青春记忆中,成为永远闪亮的明星。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