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50余载始终是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光辉榜样。在“中华玉都”河南镇平县,从邻里互助、扶贫济困,到各项公益活动,既有从身边事做起的举手之劳,更有危急救人、扶贫赈灾、助学帮老等善心之举。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助人为乐快乐自己
在河南省镇平县安字营镇何寨村,有位农民叫徐景合,他天天做好事,“痴”心不改,不求回报。有人说:他好事做了3万余件。40多年来,他曾救活4条人命,挽救3个破裂家庭,累计修路200华里,借钱筹资修了三座桥。
1993年春,徐景合自费到外县学习棉花种植技术,回来后,精心给乡亲们传授技术、病虫害防治知识,一次成功,当年亩产超千元。从此以后,百花齐放,何寨成了棉花种植专业村。2400亩土地,在种棉一项上,每年群众收入增加近百万元。
在对待左邻右舍方面,徐景合像春天帮的温暖,时时刻刻把他们的事挂在心上。有一次,邻居家购买饲料需要用钱,他二话没说就把自己要买饲料的钱先给邻居。为冬旱灌溉,他掏开堵塞的水洞,单衣钻进狭道,几乎憋死在水洞中。每年义务清淤,闸堰引水,灌溉田地数百亩。在“5.12”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徐景合总是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为群众树好样子。
不解的人们常问,“徐景合,你这是图个啥?”,他总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学习雷锋,自己还要做的很多。”几十年如一日,群众们亲切地称他是当代“活雷锋”。
群众生命高于一切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危难时刻冲在前面,挺身而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是职责所在。”“救人好警察”河南镇平县公安局民警丁玉克说道。
去年8月5日10点左右,在镇平县王岗乡砚台村村民杨普功在乡政府西面50米三岔口处,因三轮车失控翻车受伤昏迷不醒。就在此时,驾驶警车执行公务的丁玉克,当行驶至王岗街十字路口时,发现有两人疑似车祸受伤,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在等待救护车到来之际,丁玉克先赶到王岗乡卫生院请来医生先期救助,当确定两人没有生命危险时悄然离去。由于救治及时,杨普功转危为安。事后,获救者给南阳电台新闻热线打电话希望帮他寻找这名好警察,想当面感谢。
经过媒体的帮助,杨普功终于找到自己的救命恩人。面对感谢和赞誉,丁玉克说,“乡亲,其实这不算啥。”事后,南阳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常杰友听到新闻媒体转述的情况后,讲道:“救助危难是公安机关每一个民警应该履行的职责,这是一种社会的正能量。 ”
发挥余热执着育人
初春的伏牛山深处,寒气袭人。上午8点整,地处豫西南伏牛山深处的镇平县二龙乡王家庄灵官殿教学点,9个年龄大小不一的孩子和年近七旬的老教师王克勤唱着国歌将国旗冉冉升起。
王克勤是河南镇平县杨营镇一名退休教师。2003年3月,闻听深山区的二龙乡缺教师,他便主动请缨到最偏远的教学点——二龙乡石庙村白凉坪小学。
三间房屋,两间教室,一间寝办合一的休息室,9个分为三个年级的孩子,这就是这所小学校的全部家当。
白凉坪小学地处镇平、南召、内乡三县交界处,距乡政府40公里,离县城和王克勤家100多公里,没有直达车,离最近的下车点还有20多里山路。平日,孩子们几个石头支起个锅灶,熬点玉米糊糊就根咸罗卜条就是一顿饭。
王克勤看着被柴火熏黑了的孩子们心疼不已,没有多的考虑留下了。他白天给孩子们上课,做饭。晚上批改完作业,再为孩子们掖好被子。一晃13年时间,如今,已经70岁的王克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着雷锋精神,仍旧志愿坚守在王家庄村灵官殿教学点支教。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