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梁
近日,广东医学院“一元钱”慈善基金的开放日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献爱心——学生每月捐款一元钱,募捐所得善款坚持每月“晒单”,光是在4月份,就募得4783.3元。这个由大学生自主运作的慈善基金已延续了8个年头,共筹得善款57万元,累计资助1414人次。(人民网5月4日)
据笔者查阅广东医学院网站,该校现有师生22000人左右。在4月份的募捐中,慈善基金会只募得4700多元,其中的1000元还是校外公司捐赠的,所以从单月单次募集到的钱款数量来看并不见多,也不是每人每月都在捐。可是,该校学生8年如一日坚持募捐,且每次晒单,阳光操作,所得款项“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资助贫困学生;由学生自主成立的基金会还通过爱心回收、低价租赁学士服等方式,便利了同学又回拢了资金。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到如今已共筹得善款57万多元,累计资助1414名贫困学生,而且带动了校内教师和已经毕业的校友等慷慨捐助。
在校内,这种捐款方式,与我们平时所见所闻的那种貌似自愿实则是被捐款且规定较大数额的、被人诟病亵渎捐款名声的强捐行为相比,自愿随意的一元钱捐款、8年如一日、晒单和实实在在的资助等做法,充分体现了捐款慈善公益的本真。比尔·盖茨也认为慈善可以从年轻的时候、从小处、从小钱做起,从一元钱做起。就捐款者而言,这样的方式会让他们觉得轻松无压力,更有尊严和价值。一届又一届学生的传承,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把献爱心内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对受资助者而言,这种服务方式是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能培养起其感恩之心,也容易把这种爱进行传递,从而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对学校而言,这种完全由学生自主的行为,正是学校要培养的能力之一。这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在帮助学校分担困难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学校的温馨、凝聚力和人情味。
不仅如此,这种校园服务形式,更是诚信、友善、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身上的自觉实践,符合国家的要求和时代的节奏,而且在无痕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条件反射般的效果,这是说教、灌输无法企及的。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从内心深处都有同情和关爱他人之心的基因。“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生毕业后从学校融入大社会,因为曾经有过经历,这种基因就很容易被习惯性地激发,外化为愿意献爱心、有责任感和热心公益事业的行为,对学生而言意义更是深远。
(作者系浙江省嵊州市蛟镇中学教师)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