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雷
从5月4日起,成都20中高二(8)班的学生将全部停课三天,专职负责校园卫生。据悉,“停课扫地”在该校已有20年的传统。但最近却遭遇了家长的质疑,校方表示不因升学压力改变,传统仍将继续坚持。(《成都商报》5月5日)
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课程都应该是必修课。成都20中能将这一传统坚持20年,并不因升学压力而改变,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在校学生虽然觉得三天时间有点长,但“感觉还是收获了不少”。
其实,这件事情的争议点不应该在劳动本身。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不劳动,儿童的活动就会走向衰竭。”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在进行了一项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爱劳动的孩子与不爱劳动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这也正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原因所在。相比起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在独生子女政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已经大不如从前,亟需补课。
然而,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学生的劳动课究竟应该怎么开设?“停课扫地”就是最好的劳动课堂吗?纵观世界各国,劳动育人的共性是比较突出的:在出发点上,在强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本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要求;课程化、习惯化,每周固定一定学时进行劳动课教学,既讲解劳动理论,又让学生实践操作。由此观之,这所学校的“停课扫地”,离科学的劳动课还有距离。首先,内容较单一,仅是打扫校园卫生;其次,“停课扫地”固然可以加深印象,但由于没有对每一个学生常态化,良好的劳动习惯难以一下子形成。
“良好的劳动习惯是笔无穷财富“,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一开展起来,就是被要求清扫校园、宿舍楼、教学楼,而真正的劳动课却缺席了,所以才导致质疑。另外,劳动育人的主课堂在家庭和社会。比如,德国法律明确规定“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而在我国,家庭与社会承担的劳动育人职责越来越弱化,这更令人忧虑。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