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皮影游戏深受大班幼儿喜欢。打洞、连接等精细的制作工序,对孩子们的要求比较高。小肌肉力量与手眼协调能力过关了,也还需要进行多次的探索与试误才能成功。50分钟过去了,天天反复尝试了大锥子、小锥子、打孔器、毛茛、毛线、铁丝等,可依旧没有打好洞、连接好。活动已经拖得太久,我应该介入吗?介入的话,是不是打扰了孩子的探索?不介入的话,孩子坚持的自信会不会马上就被击垮?而且,这么多小朋友,我又如何兼顾每个人的需要呢?(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 张喆颖)
回复:
我想如果简单地回答“该介入”或“不该介入”,恐怕还解决不了问题。
首先,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打洞”所需要的经验和能力。张老师把这个定位于孩子的手眼协调和小肌肉发展水平,孩子在反复试误的情况下才成功。那么,我们就要思考,老师设计的这个活动是不是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是大多数孩子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少数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找到方法,个别孩子是怎么引导也不能达到。如果是大多数孩子都不能达到,就说明这样的操作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水平。如果大多数可以达到,少数需要教师引导,这个引导就是“介入”,前提是孩子确实需要。
其次,我们来分析这些材料适合“打洞”吗?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可以把活动分为认知、探索和制作三种类型,许多教师会把探索类和制作类活动混淆。探索类活动是让孩子不断地去探索发现某一现象或规律,而制作类活动则是以完成作品为目的,要的是思维、程序和方法。如果是探索用哪种工具和材料“打洞”比较好,这应该是制作的范畴,手艺是可以传授的,方法可以循循善诱,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应该“介入”。按照教师提供的大锥子、小锥子、打孔器等材料,实验前是可以调动前期经验进行猜测的。如果本次活动是让孩子通过探索发现不同材料的特性,那么恐怕得让孩子继续探索,但是实验的变量得控制一下,要么“打洞”的工具相同,要么被“打洞”的材料相同,这样目标更明确。
再其次,我们来分析“打洞”所需要的手工技巧。如果本次活动是“制作皮偶”的话,则“打洞”就不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可以选择让孩子探索连接的方法,比如说把“洞”打好,孩子用各种工具连接皮偶,使其能够自如地活动关节。如果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打洞”,教师则要提供适合操作的工具,以免孩子因长时间失败而失去兴趣。如果是让孩子制作真正的皮偶工艺品,可以让孩子看视频或观看教师的制作来感受,因为这种工艺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水平。此外,考虑用替代的材料让孩子自己制作透光的纸偶、塑料偶都是可行的,比如让孩子在透明胶片上绘画形象、用打孔机打洞,这些都是可行的。
张老师是善于思考的,但思考的应该不是“该不该介入”,而是“该如何介入”。我想您再仔细推敲一下,会做出正确决定的。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