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银平
前几年关注高考作文,一直有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甚至还有种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高考作文?后来终于感悟到:作文不仅能折射教学理念,也是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思维的一种反映。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作文这种内心的表达中,应该有鲜明体现。学生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很多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内心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操守。
其实,近几年各地高考作文都很注重价值导向,以今年的海南作文题“谁更具风采”为例,是关于三个职业和品质的选择:一个人是创新,一个人是爱岗敬业,一个是为了梦想而努力。无论是“为梦想而奋斗”,还是选择“创新”,抑或是“爱岗敬业”,都在诠释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这种勤劳、诚实、创造等积极信息,凸显主流价值观。再比如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主题为“坚硬与柔软”,表面上看是在写“软”和“硬”,但在笔者看来,出题者意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注重辩证、均衡、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联系到命题中的“软”和“硬”,最软的东西,恰恰是“硬”的最高形式,水很软,却很有穿透力和颠覆力。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精髓有更深的理解。
再以北京的作文题“深入灵魂的热爱”和“假如我与英雄过一天”为例,就更是一种痛快淋漓的精神纾解和灵魂的导引了。在这种思考中,在和英雄主义的相伴中,让学生们的精神得到升华,实现“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精神拔节。
不必再多举例。作文不仅是一种“诗情画意的倾诉”,更要和苍茫大地、火热生活密切联系。在关注自我的同时,更要有历史担当感,有传统文化自豪感。当下的莘莘学子,最应该具有这种人文情怀以及使命感,我们的作文命题,也应该以此为主要导向。
留心文学发展史,受到后人敬仰而传诵不衰的,往往是那些情真意切、言之有物的作品。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而更多的是作品背后的精神承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心灵比智慧更加重要,承担比回避更加重要,参与比置身事外更加重要”。当下,在中西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中,年轻一代更应该有这种厚重的情怀。
我们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我们需要“胸怀中西”,更需要敬畏传统;我们要关注“浪漫的优雅”,更要“关心脚下的厚重的土地”。在笔者看来,过分的诗情画意的纾解、苍白无力的叙说,不值得提倡。我们需要通过作文教学、观念的争鸣,得到一种思维的扩展,真正形成现代化教育思维,把厚重的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当下的“互联网一代”。(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