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获悉,佛山首本行通济研究专著将在今年面世,为新一轮申遗提供重要依据。针对近年来专家关于将通济桥及周边打造成标准旅游景区的建议,佛山市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暂不会打造成旅游景区,但会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将行通济由目前的集中两天活动转变成人们日常祈福游览的场所。
首本研究论著今年面世
行通济两次申遗失败,一些专家分析原因称是申报方式不对和内涵不足。对此,禅城区文体旅游局文化遗产科有关负责人回应称,申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关历史记录。
上述负责人介绍,虽然通济桥的修建等本身有历史记载,但无论在地方志还是历年来的诗词歌赋等文字作品中,都无法找到行通济这一民俗活动本身的踪迹,目前仅存的只有民国时期的一些照片,“没有文字记载,没有研究专著,就等于没有申遗的相关依据”。
该负责人透露,佛山近几年开始启动行通济文化的相关研究,首本研究专著出自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负责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恩维之手,将于今年内出版,将对新一轮的申遗有重要作用。
不适宜打造成旅游景区
为了成功申遗和保护传承行通济文化,不少专家建议修复相关建筑,并按照旅游景区标准重新规划。
“暂时不会打造成旅游景区。”禅城区文体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人流疏散和安全等因素,短期内不会进行大面积的重新规划。该负责人解释称,行通济场所如果规划成旅游景点,将成为佛山人流密度最大的地点,除了会增加平时的人流量,更将使得元宵当天的人流量急剧增长,给人员行走和疏散带来安全隐患。
人流量过大是否可以通过扩大通济桥周边的空间面积来解决呢?上述负责人介绍,因为通济桥周边本身的空间限制,重新扩大面积将需要大面积拆迁周边居民楼、改造道路等,无论从文化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均不太适宜。
至于专家此前提出的重建观音庙等建筑以丰富仪式内容的建议,该负责人认为不具备现实可能性。“新建观音庙至少需要有四万平方米的空间面积,才能保障一定数量的人流祭拜和疏散,否则很可能出现踩踏事件”,该负责人介绍,与早期的行通济相比,近年来参加行通济的人数飞速增长,以往的建筑设施规模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改变两天集中活动模式
记者了解到,虽然主管部门暂不计划将行通济打造成旅游景区,但准备引导该地成为人们日常祈福和游览的场所,改变目前仅在元宵和正月十六两日集中活动的现状。
据介绍,佛山接下来将在通济桥周边增加一些民俗文化设施,比如呈现与行通济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举办通济论坛,提高行通济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还将开发一些旅游产品,比如具有行通济文化特色的生菜和风车等,替代目前的这类普通物品,吸引市民或游客在日常时间前往该地游览。
从求子求福到慈善救济
禅城区文体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行通济最初的内涵是求子求福,后来受到佛山工商文化环境影响, 行通济被注入了求财的商业元素,而参加群体也从最初民间自发的村民群体,增加了商人等群体。陈恩维举例,最初人们拿着生菜走过通济桥是为了“偷青”,在古代是求子的含义,并非如今的“生财”。
“现在,慈善已成为行通济的主要内涵”,上述负责人介绍,近十年来,政府部门加大对行通济活动的规范管理,这一自发的民间活动渐渐地变为由政府倡导组织的主题活动,活动内容也变成了慈善万人行式的走方阵、募捐等,其目的是为了丰富行通济文化内涵,进而扩大影响力。
政府倡导注入的慈善元素对于最初民间的祈福内涵来说,是否喧宾夺主?上述负责人认为,“行通济”最初同样具有慈善的内涵,其中的“济”就有“救济”、“普济”之意,只是这一内涵近年来才被真正重视呈现。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