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西旅游提档升级 编者按: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为标志,山西找准突破口,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让景区与市场接轨,力促旅游业提档升级。具体目标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做强做优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三大旅游目的地,打造大运、太行、黄河三条旅游廊道,着力细化提升三类精品线路等。 去年9月30日,我省出台《关于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之后,迅速召开工作推进会,配套推出实施方案,进行质量提升培训。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指向景区景点,使山西旅游提档升级全面加速。 上半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5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8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1%和24.4%。这是一份靓丽的榜单,不少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牛气”“狂揽”等,的确令人鼓舞,既表明山西旅游业的强势发展,也证明山西旅游提档升级已经初见成效。本期以此为话题,既为山西旅游鼓劲,也为提档升级支招。 “旅游+金融”势不可挡 6月,乔家大院景区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开创了山西省旅游景区之先河;7月,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文化旅游板正式开板,首批13家企业挂牌;银行、投资商、知名旅游集团闻风而动,我省景区景点改革创新成效初显。其中,“旅游+金融”更是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有一句名言:“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有旅游业人士把这句话用在了形容旅游和金融的跨界合作关系上。旅游+金融+互联网,已是毫无悬念的趋势,如旅游分期支付、旅游理财产品等,已经出现。对于旅游业而言,金融产品的接入和创新可以扩大用户群体和消费的规模,同时不断改善旅游消费者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旅游业作为一个投资大、回报期长的行业,旅游企业本身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远远比消费者更为迫切。比如景区的提档升级、景区酒店的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注入。 景区要与市场接轨,既需引进专业的管理团队、寻求战略上的合作伙伴,也需进入资本市场,吸引更多的助力。从全国范围来看,不仅有丽江、黄山等景区已在主板上市,也有不少像乔家大院一样的景区登陆新三板。闯入资本市场能不能给这些历史悠久的人文景区带来新的机遇?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更让人充满期待的是,景区一旦拥有了资本的青睐,势必将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拓展,同时也会倒逼文旅企业自身向市场化、规范化、良性化发展。 现实是,我省旅游资源丰富,许多自然人文厚重的景区,由于长期依赖门票收入,管理权和经营权交织,同时又融资困难,导致景区发展受限,资源优势难以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这一轮景区景点的深层次改革,就是文化旅游强省的一条重要实践路径,从两权分离、顶层设计,到走出去请进来与专业团队合作,再到与资本市场的亲密接触,旅游业的发力才刚刚开始,而哪一家能未雨绸缪,抓住机遇,哪一家就可能在新一轮的布局或者市场洗牌中胜出一筹。 有人说,旅游业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从数量增长到质效提升、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的新变化。而“旅游+金融”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也成为旅游业决胜未来的机遇。 陈力方 改革撬动景区转型升级 我省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经过半年努力,成果斐然,其实际影响已远超出列入首批149家改革创新单位的景区景点,而是对全省旅游发展带来了强劲冲击。一管窥豹,笔者就以偏关为例,这个黄河入晋第一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全域整合招商,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全域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途径。 今年5月,偏关和山西普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双方本着全域开发、全产带动、全民参与的原则,对以长城为环、以黄河为带、以关城为心的全域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评估,认为偏关完全具备全域一体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的禀赋,县企联合,以空前的视野和魄力,为全省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拓出了一条全新路径。 偏关县政府和山西普惠本着老牛湾先行、全域跟进、8月运营、10月见效、冬季引爆、来年翻番的目标,与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山西分院)实现了全方位合作,在全域旅游规划大思路确立的条件下,以沿黄河老牛湾、乾坤湾、寺沟口三景点为重心,边评估资产、边成立公司、边规划设计、边开发建设、边营销运营,集中力量先行解决本年度开业运营所面临的道路、交通、食宿、购物、标识标牌、厕所等当务之急,同时为来年大规模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绝不是改个名字、换个牌子,而是要实实在在盯在市场上、落在运营上、赢在效益上。以老牛湾为例,普惠首先明确了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确定农家乐要占到景区住宿2/3规模(2000人)的目标;其次明确了近期大众市场引爆、中远期专项市场升级,当年游客突破20万、三年游客突破100万的目标;三是明确了以特色小镇为统筹、以冬季旅游为突破,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世界级旅游景区的目标。 旅游业正在迎来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新阶段,偏关经验尚未成型、远未成功,山西还有更多的景区景点正在吹响改革的集结号,站位愈加高远,视野愈加开阔、操作愈加专业,纵横联合,创新突破,山西旅游转型升级正在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此轮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之下,全省景区景点将交上一份怎样的成绩单,让我们拭目以待。 姜剑波 旅游业也应着眼可持续 朋友到云南参加同学聚会,也顺便旅游,可遗憾的是,他们都到了玉龙雪山、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却都因门票太贵而作罢。此事告诉我们,旅游业固然火,是朝阳产业,但“门票经济”是大敌,不仅广受诟病,而且影响可持续发展。 山西旅游业的发达程度、经营水平,可能不及一些旅游发达地区,但改革力度之大、后发之势强劲,还是令人称道的。两年前,山西出台新政,从2015年7月1日起,省内国有及国有控股A级景区景点门票统一降价15%,并保持3年不变。去年9月30日,又出台全省旅游业的最高规格文件——《关于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确定首批149家景区景点进行改革创新。 山西旅游新政迭出,既为景区景点提档升级,也使游客得到实惠,必然有利于人气的提升、转旺和发展的可持续。需要指出的是,放之全国,山西景区虽然门票不贵,但产品开发明显滞后。这个问题不解决,同样阻碍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相信,随着景区景点改革创新力度加大、融资渠道增多,类似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自2004年底北京故宫等酝酿门票涨价后,各地知名景点纷纷跟进,掀起了一波波门票涨价潮。每到节假日、黄金周,更是“涨”声一片。在这种情况下,山西能逆势降价,并以逐步实现景区免费开放为终极目标,的确难能可贵。不除门票依赖,难止涨价冲动。只有拓宽经营领域,让门票收入显得不再重要,才能使门票价格回到合理区间。 游客在景区不敢消费、一不小心就被“宰”,旅游环境不好,必然会损害景区形象、消解景区人气、影响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外省发生的天价鱼、天价虾,导游逼迫游客购物、索要小费,对游客谩骂乃至大打出手等,虽是个例和偶发事件,伤害的却是整个行业,更使事发地因此贴上了旅游生态恶劣的标签。 山西水短、煤长,文化更长。山西旅游发展要想可持续、有大作为,还需大打文化牌、打好文化牌。文化也是资源,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独特资源,同时也是山西的优势所在。桂林山水甲天下,可今日桂林已经不满足于此,提出“山水更美、文化增色”。对山西而言,让文化为旅游增色,更是责无旁贷。 城北 图/王铎 编者按: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为标志,山西找准突破口,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让景区与市场接轨,力促旅游业提档升级。具体目标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做强做优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三大旅游目的地,打造大运、太行、黄河三条旅游廊道,着力细化提升三类精品线路等。 去年9月30日,我省出台《关于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之后,迅速召开工作推进会,配套推出实施方案,进行质量提升培训。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指向景区景点,使山西旅游提档升级全面加速。 上半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5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8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1%和24.4%。这是一份靓丽的榜单,不少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牛气”“狂揽”等,的确令人鼓舞,既表明山西旅游业的强势发展,也证明山西旅游提档升级已经初见成效。本期以此为话题,既为山西旅游鼓劲,也为提档升级支招。 “旅游+金融”势不可挡 6月,乔家大院景区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开创了山西省旅游景区之先河;7月,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文化旅游板正式开板,首批13家企业挂牌;银行、投资商、知名旅游集团闻风而动,我省景区景点改革创新成效初显。其中,“旅游+金融”更是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有一句名言:“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有旅游业人士把这句话用在了形容旅游和金融的跨界合作关系上。旅游+金融+互联网,已是毫无悬念的趋势,如旅游分期支付、旅游理财产品等,已经出现。对于旅游业而言,金融产品的接入和创新可以扩大用户群体和消费的规模,同时不断改善旅游消费者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旅游业作为一个投资大、回报期长的行业,旅游企业本身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远远比消费者更为迫切。比如景区的提档升级、景区酒店的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注入。 景区要与市场接轨,既需引进专业的管理团队、寻求战略上的合作伙伴,也需进入资本市场,吸引更多的助力。从全国范围来看,不仅有丽江、黄山等景区已在主板上市,也有不少像乔家大院一样的景区登陆新三板。闯入资本市场能不能给这些历史悠久的人文景区带来新的机遇?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更让人充满期待的是,景区一旦拥有了资本的青睐,势必将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拓展,同时也会倒逼文旅企业自身向市场化、规范化、良性化发展。 现实是,我省旅游资源丰富,许多自然人文厚重的景区,由于长期依赖门票收入,管理权和经营权交织,同时又融资困难,导致景区发展受限,资源优势难以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这一轮景区景点的深层次改革,就是文化旅游强省的一条重要实践路径,从两权分离、顶层设计,到走出去请进来与专业团队合作,再到与资本市场的亲密接触,旅游业的发力才刚刚开始,而哪一家能未雨绸缪,抓住机遇,哪一家就可能在新一轮的布局或者市场洗牌中胜出一筹。 有人说,旅游业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从数量增长到质效提升、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的新变化。而“旅游+金融”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也成为旅游业决胜未来的机遇。 陈力方 改革撬动景区转型升级 我省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经过半年努力,成果斐然,其实际影响已远超出列入首批149家改革创新单位的景区景点,而是对全省旅游发展带来了强劲冲击。一管窥豹,笔者就以偏关为例,这个黄河入晋第一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全域整合招商,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全域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途径。 今年5月,偏关和山西普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双方本着全域开发、全产带动、全民参与的原则,对以长城为环、以黄河为带、以关城为心的全域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评估,认为偏关完全具备全域一体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的禀赋,县企联合,以空前的视野和魄力,为全省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拓出了一条全新路径。 偏关县政府和山西普惠本着老牛湾先行、全域跟进、8月运营、10月见效、冬季引爆、来年翻番的目标,与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山西分院)实现了全方位合作,在全域旅游规划大思路确立的条件下,以沿黄河老牛湾、乾坤湾、寺沟口三景点为重心,边评估资产、边成立公司、边规划设计、边开发建设、边营销运营,集中力量先行解决本年度开业运营所面临的道路、交通、食宿、购物、标识标牌、厕所等当务之急,同时为来年大规模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绝不是改个名字、换个牌子,而是要实实在在盯在市场上、落在运营上、赢在效益上。以老牛湾为例,普惠首先明确了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确定农家乐要占到景区住宿2/3规模(2000人)的目标;其次明确了近期大众市场引爆、中远期专项市场升级,当年游客突破20万、三年游客突破100万的目标;三是明确了以特色小镇为统筹、以冬季旅游为突破,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世界级旅游景区的目标。 旅游业正在迎来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新阶段,偏关经验尚未成型、远未成功,山西还有更多的景区景点正在吹响改革的集结号,站位愈加高远,视野愈加开阔、操作愈加专业,纵横联合,创新突破,山西旅游转型升级正在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此轮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之下,全省景区景点将交上一份怎样的成绩单,让我们拭目以待。 姜剑波 旅游业也应着眼可持续 朋友到云南参加同学聚会,也顺便旅游,可遗憾的是,他们都到了玉龙雪山、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却都因门票太贵而作罢。此事告诉我们,旅游业固然火,是朝阳产业,但“门票经济”是大敌,不仅广受诟病,而且影响可持续发展。 山西旅游业的发达程度、经营水平,可能不及一些旅游发达地区,但改革力度之大、后发之势强劲,还是令人称道的。两年前,山西出台新政,从2015年7月1日起,省内国有及国有控股A级景区景点门票统一降价15%,并保持3年不变。去年9月30日,又出台全省旅游业的最高规格文件——《关于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确定首批149家景区景点进行改革创新。 山西旅游新政迭出,既为景区景点提档升级,也使游客得到实惠,必然有利于人气的提升、转旺和发展的可持续。需要指出的是,放之全国,山西景区虽然门票不贵,但产品开发明显滞后。这个问题不解决,同样阻碍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相信,随着景区景点改革创新力度加大、融资渠道增多,类似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自2004年底北京故宫等酝酿门票涨价后,各地知名景点纷纷跟进,掀起了一波波门票涨价潮。每到节假日、黄金周,更是“涨”声一片。在这种情况下,山西能逆势降价,并以逐步实现景区免费开放为终极目标,的确难能可贵。不除门票依赖,难止涨价冲动。只有拓宽经营领域,让门票收入显得不再重要,才能使门票价格回到合理区间。 游客在景区不敢消费、一不小心就被“宰”,旅游环境不好,必然会损害景区形象、消解景区人气、影响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外省发生的天价鱼、天价虾,导游逼迫游客购物、索要小费,对游客谩骂乃至大打出手等,虽是个例和偶发事件,伤害的却是整个行业,更使事发地因此贴上了旅游生态恶劣的标签。 山西水短、煤长,文化更长。山西旅游发展要想可持续、有大作为,还需大打文化牌、打好文化牌。文化也是资源,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独特资源,同时也是山西的优势所在。桂林山水甲天下,可今日桂林已经不满足于此,提出“山水更美、文化增色”。对山西而言,让文化为旅游增色,更是责无旁贷。 城北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