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持续井喷,发展红利惠民。 万峰林景区加快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建设,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脱贫。 “我们在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探索出了旅游减贫模式,让景区内的农民变成了股民、商人、艺人、工人,旅游扶贫已经成为脱贫攻坚新引擎。”鄢鸣说。 原来,规划面积76.08平方公里的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总人口24969人,贫困人口约占10%,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兴义旅游集团的首要任务和社会责任。 于是,该集团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贫困户以土地、山林、房屋等资源和“特惠贷”资金入股万峰林旅游公司、首草公司等市场主体,发展精品客栈、农家乐、旅游商铺和石斛、花卉等现代农业,全程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实现由农民变股民。 采取“结对帮扶、政策支持、市场引导”方式,让贫困户以自家房屋或以租房等方式,发展精品客栈、农家乐和旅游服务业,由农民变商人。 对示范区能工巧匠、民族文化传承人等进行排查统计,制定实施产业培育及“双创”孵化计划,积极发展家庭手工艺和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变艺人。以及通过贫困群众就业培训,让农民变工人。 同时,通过产业转移,让庭院变菜园;精准发力,让石山变金山;多元投入,让景区变引擎,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发展,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实现了人均收入12000元以上。 此外,在示范区投资5亿多元,完善“水、电、路、房、厕、网”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康精准防贫机制,实施出生缺陷疾病与宫颈癌基因精准检测与精准防控工程,已完成万例出生缺陷筛查,从源头阻断遗传性疾病代际传递,防止因出生缺陷而导致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 在发展山地旅游中,以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为载体,把群众自下而上的创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与市场由外而内的驱动结合起来,紧扣旅游扶贫主线,形成了“产业支撑、市场推动、合理开发、生态保护、内外共治”旅游减贫新模式,探索出一整套可供借鉴的旅游减贫模式和范例。 在8月16日的2017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上,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邵琪伟说:秉持保护山地资源、传承山地文明、发展山地经济、造福山地民众的宗旨,共同推动国际山地旅游业和世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万峰林景区及兴义市、黔西南州,乃至贵州山地旅游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同样,也将为旅游扶贫注入更多的活力,更多的人将享受旅游井喷式发展的红利。 在旅游扶贫路上,万峰林景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加快同步全面小康步伐,奋力开创着“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