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立元 “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如何解决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近年来,国家艺术院团带头引领,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打磨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在今年8月至10月举行的“2017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京剧《横空出世》、话剧《谷文昌》、民族歌剧《玛纳斯》、芭蕾舞剧《敦煌》以及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专场交响音乐会等20部(场)作品(音乐会)集体亮相,向全社会展示了国家艺术院团最新创作成果,在落实“十三五”时期艺术创作规划,加强主题作品创作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 为人民创作 京剧《横空出世》、话剧《谷文昌》、民族歌剧《玛纳斯》、芭蕾舞剧《敦煌》以及中国交响乐团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专场交响音乐会……2017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较往届规模更显集中,其中一部分为文化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重点创作剧目,这些剧目一经搬上舞台即引起良好反响。一直关注演出季的观众冷宇追看了多部剧,他说:“这些作品表达的是中国故事,表达方式上又用的是歌剧、话剧、交响乐、芭蕾舞等外来艺术形式,很国际化,而且好几部作品的艺术质量已经可以走向世界,和国际接轨。” 话剧《谷文昌》引发了青年观众对主旋律话剧的观演热潮,芭蕾舞剧《敦煌》看哭了为敦煌艺术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民族歌剧《玛纳斯》在正式演出前首先得到了柯尔克孜族观众的认可……这一切都源于国家艺术院团对自身定位的高度坚定:“国家艺术院团的立意为了人民,创作来自人民,作品服务人民,形象代表人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各院团在主题作品的创作中,努力从内容、形式、呈现等各方面予以创新,用传统艺术表现时代主题,讲好中国故事。 京剧《横空出世》勇于触及当代题材,为“两弹一星”事业和一代科技人树碑立传;民族歌剧《玛纳斯》把民族史诗搬上舞台,恢宏大气、极具力量;话剧《谷文昌》树立起县委书记先进代表的典型,摆脱了标识化、模式化的手法,让先进人物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民族器乐作品《玄奘西行》和舞乐《十二生肖》在舞台呈现上带来全新的表达,让民族传统音乐和舞蹈面目一新;芭蕾舞剧《敦煌》将中国题材和国际舞蹈语汇紧密结合,让中国最为深厚的文化形象走向世界。 “这些都反映出国家院团的艺术家们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勇于进行艺术创新,以中西方经典艺术形式开掘富有民族性的时代主题,亦给予传统民族艺术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表达,让高雅艺术通过创新拥有了新的关注和观众,为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作出了新的探索。”文化部艺术司相关负责人说。 扎根人民 今年演出季的新创作品是各院团艺术家不断扎根生活,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开展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情感收获和艺术收获都在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 通过新创剧目的创作,一批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青年创作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各院团创作主力。话剧《谷文昌》剧组多次奔赴福建省东山县创作采风,导演白皓天先后12次赴东山,走遍220平方公里的海岛,采访了所有在生活和工作上与谷文昌同志有交集的人员,才得以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的形象。“话剧《谷文昌》力求选取新的角度和素材展现人物,不再落入高大全、英雄戏的俗套。正是因为坚持深入生活开展创作,我才能汲取到更多、更深、更细的素材,从而真正走入谷文昌的内心世界,帮助这部作品进一步提升与完善。我体会到,只有深入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用戏剧的手段传递给观众,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谷文昌。”白皓天说。 芭蕾舞剧《敦煌》导演费波带领剧组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生活了3个多月,系统学习敦煌知识,深入了解当地风俗习惯,观察当地风土人情,向敦煌艺术的专家请教,向传统文化学习,着力使芭蕾舞剧《敦煌》体现出中华民族气魄。“当我们用芭蕾这种西方艺术来表现千年石窟文化时,首要做的是诠释好敦煌的人和敦煌的艺术。扎根敦煌3个月,敦煌艺术深深震撼着我们,敦煌一代代的守护者深深感动着我们。”费波说。著名编导陈维亚观看完芭蕾舞剧《敦煌》后称赞:“今天在舞台上呈现的芭蕾舞剧《敦煌》风格清新、空间构成精巧、人物个性设计非常独到,开拓了敦煌题材舞剧一个新的创作方向。” 各院团都秉持让作品在不断演出和打磨中成为经典的创作理念,从创意阶段就反复论证、深扎采风,且不断深入生活、反复修改打磨,直至搬上舞台。民族歌剧《玛纳斯》剧组先后5次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采风,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到柯尔克孜族群众中深入体验生活。中国交响乐团多次赴云南红河和闽南地区,建立创作基地,长期深入采风,推出了《哈尼交响》和《南音交响》等作品。中央民族乐团多年坚持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采风创作,集中其中创作的优秀作品精心编排了《丝绸之路》民族音乐会。 文化部组织优势专家力量,为各院团剧目创作保驾护航。“《玛纳斯》创作团队5次深入新疆采风,广泛收集素材,剧本反复修改打磨,九易其稿,两次召开大规模的剧本论证会,两次召开专题音乐论证会,广泛听取意见,精益求精,这些都是少有的。一部歌剧作品从开始创作到首演,一定是不断完善的,要成为舞台上的成熟作品,需要反复深入生活、不断打磨与修改。”中央歌剧院副院长刘云志介绍。 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检验 “50元就抢到了舞剧《李白》的票,和一场电影票价差不多,但现场看舞剧太震撼了。”刚来北京上大学的观众琪琪兴奋地说。为让广大群众共享国家艺术院团艺术发展成果,今年演出季进一步加大便民惠民力度,50%的票价定位在80元以下,开通了票台、网络、手机等各种购票渠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抢票活动,以便捷的方式满足群众观演需求。“演出季连续多年加大新媒体推广,今年还专门组织与主流的新媒体机构和部门对接,包括中央民族乐团在内,一半以上的院团开设了新媒体直播、鉴赏和互动的渠道,让艺术家和观众面对面交流,让舞台艺术以更新、更快、更精准的方式惠及大众。”中央民族乐团演出负责人耿靓说。 8年来,通过演出季的举办,国家艺术院团共推出232部作品,演出600余场,很多作品在不断打磨中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国家艺术院团还不断带着这些作品奔赴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演出。 芭蕾舞剧《敦煌》在北京演出完即动身赴甘肃敦煌演出,民族歌剧《玛纳斯》演出完立刻奔赴青岛演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更是启动了多地巡演。“通过广泛的演出,国家艺术院团的作品在各地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知名的演出品牌,很受欢迎。我们在为当地群众演出的同时,还按照文化部的安排就地开展采风创作、结对帮扶和小分队慰问演出,把创作、采风、服务有机整合在一起并形成机制,目的就是和当地密切配合,让我们的活动取得更好、更全面的社会效益。”中央歌剧院党委书记袁平说。 目前,各院团普遍形成了以9月至10月的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为中心,在一年内科学安排策划、深扎、排练、演出的创作机制。拿出来的作品又经过了后续打磨提高和广泛演出,逐步向精品迈进,从而形成了有序、科学、符合院团艺术创作客观实际的艺术生产机制。 “坚持崇高艺术理想,共同塑造国家艺术形象是国家艺术院团共同的使命,通过演出季的举办,各院团基本形成了艺术工作者队伍越来越踏实,艺术创作风气越来越扎实,艺术创作各环节投入越来越科学,艺术作品质量越来越高的良好局面,为精益求精打磨优秀作品,不断攀登艺术‘高峰’营造了较为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说。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