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井陉县冶里村,早上八点来钟,常常能看到两个身影结伴向冶河边的荒滩走去。走在前面的是贾文其,他自幼失去双臂,两只衣袖空空荡荡;走在后面的是贾海霞,他双目失明,一只手紧紧抓着贾文其的衣袖往前走。他们是去种树。
两位残疾人,15年间,在砂石密布的河滩上,种活了上万棵树,把50亩荒滩变成了绿洲。“我们兄弟俩,你鼓励我,我鼓励你,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一块干活,不觉得自己是残疾人呢。”
为种树“养老”,两人相中了一片无人问津的荒滩地
今年54岁的贾海霞,3岁时左眼因眼疾失明。2000年时,年近四旬的他又因事故导致右眼失明。53岁的贾文其也在3岁的时候因触电失去了双臂。两人住在同一个村子,打小就是很好的朋友。
“我俩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文其虽然失去了双臂,但他没有放弃过。那时候,看到其他小伙伴都下河游泳,他也苦练水性。后来他是游得最好的,还两次救起过落水儿童。一次是用嘴叼上来的,一次是用脖子和肩膀夹上来的。”贾海霞说。
由于身体上的残疾,两人都曾面对来自生活的种种打击,他们互相鼓励,没有消沉下去。一天,哥俩聊起未来的生计,曾在村里林业队做过护林员的贾文其,忽然间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不咱俩去种树吧?现在把苗子种下,等老了能养老。”
“你想啥呢?别人都种不活,咱俩还有什么戏?”
“怎么不行?你有手,我有眼,咱俩试试,保不准能行呢?”
说干就干。两人相中了村东头一片寸草不生、无人问津的荒滩地,随后就来到村委会征求同意。村委会的态度是,“种树赚的钱归你们,但要是洪水把树冲走了,村里不负责。”在与村里签下一份协议之后,两人的种树之路正式开启。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一大早就备好工具,搭着伴儿有说有笑地往荒滩走去。快到荒滩时,有一条十多米宽的小河。尽管河水只有及膝深,但水底却暗藏着危险。“河底的石头滑得很,人过河的时候,得踩进那个石头夹缝里面,踩到底才能站稳,稍微一偏就会滑倒。”贾文其说。
初春和入冬之时,河水冰凉刺骨,对于没有双臂的贾文其来说,掌握平衡并非易事,棉衣时常被弄湿。由于一年四季都得蹚过这条河,多年下来,贾文其的脚掌周边全是疤痕。“都是冻的,冻裂了再长,长了又裂,就这样了。”
贾海霞看不见,无法单独过河。贾文其先把工具驮过河,又回到对岸,半蹲下身子。听到一句:“老伙计,上来吧!”贾海霞就慢慢爬到贾文其的背上,由贾文其背着朝对岸走去。
互为手眼,爬树砍下树枝来种,最初种800余根柳枝仅两根活了
村里一些人得知两人去种树,投来怀疑的目光。“你看他俩,缺胳膊少眼的,自己都活不了了,还种树。”“那块地,不是沙子就是石头,种草都难,树就更别提了。”老哥俩没有理会这些。
没钱,买不来树苗,两人采取“以树生树”的办法,从大树上砍下树枝来种。但怎么才能砍到树枝呢?有手的看不见,不知道树枝在哪;能看见的又没有手,上不了树。两人一合计,决定互为手眼“一起”爬树。
贾文其把贾海霞带到树下。贾海霞手脚并用,爬树离地几十厘米后,贾文其蹲下身去,用肩膀将贾海霞向上扛,直到贾海霞双手攀住较粗的树枝。
“虽然文其一直在下面说,上面就是树枝,没多远了。但我看不见啊,只能一边爬一边慢慢地摸。”贾海霞说。
从摸到树枝到坐稳,又是一道新的难题。“一开始是摸不到树枝,手上没抓挠,心里发空;后来又觉得树枝太多,有点乱得慌,不知道到底该依着哪根,坐上哪根。”
这个时候,贾文其在树下的指挥就要很精准。“右边点,那根枝子粗,能坐下。左上边!再上边一点。那儿有一根能当树苗的。”看不见的贾海霞小心翼翼地探着,确定位置后,他拽出插在后腰的镰刀,估摸着砍下树枝。
树枝砍够了,就该下树了。下来的时候,很容易手脚打滑,贾海霞只能凭着经验,一点点地往下溜。
“虽然看不见,但我并不害怕,因为我知道文其一直在下面等着,他会在需要的时候,用肩膀稳稳地接住我。”
每一天,两人就这么配合着。一开始频繁出错,到后来越来越默契,即便是修剪树枝这样的精细活,两人也能配合着快速完成。“海霞把树枝拿在手里,他熟练地去掉杂枝和叶子,斜杵在地上。然后我就找准点,抬起脚,咔嚓一声,一株底端整齐的树苗便成了!”贾文其说。
2002年2月至4月间,两人总共栽下了800余根柳枝,但到了秋天,种下的树苗中,仅仅有2棵活了下来。
“这样下去到底行不行啊?”贾海霞说,自己当时真的很悲观,幸好贾文其一直给他打气,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再试试一定可以的。后来,两人改种易成活的速生杨,两三棵、30棵、50棵……成活率越来越高。
在冶河边种活了上万棵树,荒滩地成为郁郁葱葱的绿洲
十几年下来,贾文其和贾海霞哥俩陆陆续续种活了上万棵树。冶河边的那片荒滩地,如今已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50岁的高彦霞是井陉县孙庄村人,孙庄村距离贾海霞、贾文其种树的冶河河滩约一公里,高彦霞在冶河里养鸭已有20余年了。
“刚开始养鸭子的时候,那片河滩还是石头荒滩。”高彦霞说,“文其他俩种树头两年,那里没什么明显变化,就是河边上有两三棵小树活了。第四年伏天,我突然发现,他俩已经种了这么多树了。又过了两年,我就可以在小树荫下歇凉了。”高彦霞每天午饭后出门放鸭,这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她是贾文其和贾海霞种树的受益者。
“树越来越多,对我养鸭子也有好处,树林改变环境,河里的水草也肥了。刚开始时我养800多只鸭子,现在养到2000多只了。”
冶里村的贾石锁今年70多岁,他家的耕地距离贾文其、贾海霞种树的河滩不到100米,地势比河滩高,站在地里就能看到河滩。“我干活儿的时候,经常能看见他们在河滩上忙活。”贾石锁说。
贾石锁回忆道,两人刚开始种树那几年,只要发现小树活了,就会特别兴奋,从他的地头经过时,会对他说:“今年活了30多棵”“今年多了80多棵”“今年到200棵了”“好几百,都数不过来了”……年复一年,终于形成现在50多亩河滩种满万余棵树木的景象。
“他俩肯吃苦,也肯动脑筋,虽然身体不方便,但很少求人帮忙。文其常说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村里人现在教育孩子都用他俩做榜样。”贾石锁说。
老哥俩种树“停不下来”,打算继续上山植树
老哥俩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全国多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几个月前,美国的一家视频工作室还以他们的经历为题材,制作了一部视频短片,在社交网站上点击率达数百万次,老哥俩成了“感动世界的植树老人”。
“出名”之后,老哥俩的生活比之前有了很大改善。政府为他们办理了低保,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企业也给予他们援助,有的捐钱,有的捐物,还有人来到村里为他们检查身体,看能否为哥俩装义肢和治眼疾。
原本计划着是“种树防老”的,现在“生活没那么困难了,树也就没那么想卖了。”那接下来去干点什么呢?贾文其指了指身后的荒山,“去那里。”
把沙石滩上种满树后,老哥俩并没有止步,而是琢磨起上山种树的事。2015年底,他们向村里提出了想法,村里把170多亩荒山租给了老哥俩。
然而,上山种树,用水是个大问题。正在发愁之际,今年4月,他俩突然接到通知,说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的人捐了钱,要在山上建一个100多方的蓄水池,“他们还带了技术专家来考察,这下有希望了。”贾海霞说。
尽管蓄水设施还没有启用,老哥俩已经开始谋划种树了。贾文其说,“我看那山上比较干旱,栽杨柳树怕是活不了。倒是可以种点果树,比如耐旱的核桃之类的。也不知道能不能行,没在山上种过。先试试吧,慢慢来。”
对于老哥俩而言,如今种树这件事“已经停不下来了。”“烦恼了我们就来种树。造了这一片,不说是很强的成就感吧,至少也尝到点成功的味儿了。现在坐在这小林子里一看啊,真感觉是片森林似的,嘿嘿。”
种树那么累,不觉得辛苦吗?“不觉得。我们感觉挺满足的,人活着不就是图个满足感吗?”哥俩笑着说。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