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也能弹琴,而且弹进了世界级的顶尖大赛,看似一连串的不可能,重庆盲眼小伙罗新却做到了。在他的钢琴世界里,没有看得见的五线谱,只有耳朵里的音符。从重庆到波兰比得哥什音乐学院,再到云集了世界各地青年钢琴家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罗新终于让更多的人听到他指间弹奏的音符。
记者手记:
在这条“看不见”的学琴路上,记录了罗新比常人付出的更多的坚持,但他说跟音乐带来的快乐相比,困难都不值得一提。
先天失明 他花了16年登上钢琴界“奥斯卡”的舞台
2015年10月的一个早晨,波兰华沙爱乐乐厅候场厅,罗曼倩紧紧拉住儿子罗新的手,手心里攥出的汗透露出彼此强烈的紧张感。这是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比赛现场,这个被誉为钢琴界“奥斯卡”的大赛迎来世界各地78名青年钢琴家同台竞技,盲人选手罗新是其中一位。
罗新在妈妈的搀扶下走进了大厅,登上一条长长的楼梯,步入中央舞台,这条普通人只需要走20秒钟的通道,罗新走了一分多钟。“虽然看不见,但我甚至能听到台下观众的呼吸声。”当罗新演奏完肖邦的《第一钢琴叙事曲》,他深吐了一口气,现场1000多名观众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1992年出生的罗新是重庆长寿人,从重庆到华沙爱乐乐厅,这条“看不见”的钢琴路罗新已经走了16年。因为看不见,他比一般琴童接触钢琴的时间要晚。
“一岁多正是学步的时候,有一次玩具掉了,我们发现他只能凭摸索去找,后来诊断患有先天性眼底黄斑变异,双目失明,目前的医疗条件无法治愈。”直到现在,罗曼倩仍然不愿相信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
随后几年,全家带着罗新走遍了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治病,终究没有好转。一天,罗曼倩说:“这几年都在跑医院,孩子长大了,我们该送他去上幼儿园。”终于,在罗新6岁时,父母多方托人,把他送进了一所私立幼儿园。
第一天上幼儿园,原本以为会大哭一场的罗新听见了房间里风琴的声音,忘却了第一次离开妈妈的不舍。他寻着音乐不由自主地走过去,撞到了正在弹琴的老师,“老师让我不要到处跑,但我就是想走近一点,听听那个好听的声音。”
直到现在,罗新也说不清那种声音的魔力来自哪里。
从听到弹 耳朵里的音符就是他的钢琴乐谱
“上美术课、数学课、语文课,我都像在听天书,只有音乐课我能听懂。”出于对风琴声音的好奇,罗新喜欢下课后摸索着悄悄掀开琴盖,在键盘上按出老师弹奏的音符。没想到,一首简单的曲子听过几遍,他竟能凭着记忆弹出来。
幼儿园老师的这一发现,让罗新一家感到欣喜,罗曼倩买了许多音乐碟给儿子听。有一次,罗新在别人家听到一连串饱满的声音,他伸手摸了摸,发出声音的物体很像一个庞大的“柜子”,这是他第一次听说钢琴。罗新称其为一种缘分:“当时家里人让我选一样乐器,我只听说了钢琴,也不晓得一架琴这么贵。”
1999年,罗新7岁时,外婆花了4000元积蓄,又找人借了5000元钱给他买了一架钢琴,小家伙的热情被完全点燃了。外婆回忆说:“买回来后,就一天到晚坐到上头,连吃饭都不下来。”
看不见琴键,罗新只能一个键一个键地摸索,在他心里早已牢牢记住钢琴88个黑白琴键的位置。看不见五线谱,他只有一遍一遍地聆听,再凭着记忆弹奏出来,“起初曲子简单还可以应付,后来接触到贝多芬这些名家的曲子,靠听就很难了。”
那时,录音机里定格的10秒音乐,罗新就要反复听上好多遍,“一些复杂的曲子时长有半小时,记住了一段一段的音乐,还要循环播放记住它们的顺序。”对罗新来说,别人看完谱子稍加练习就能左右配合完成的一首曲子,他要花上好几倍甚至更多的时间。
“肯定也有感觉枯燥的时候,但是在我喜欢的音乐面前,这些困难都不算事儿。”音乐带给罗新的安慰和力量让他不轻易表露学琴路上的辛苦。
妈妈刻的几十本盲谱 助他走上专业学琴路
罗新弹琴的水平进步越大,要想进一步提升,得接受专业指导,罗曼倩就在重庆主城给儿子找了一位专业的钢琴老师。一开始,罗新把手放在老师的手掌上,用手指感受每个音符的弹奏姿态,但看不见谱仍然是学琴路上最大的障碍。
这时,原本不懂音乐也不懂五线谱的罗曼倩想到了刻盲谱,“没得办法,只能去盲校学了盲文,又找钢琴老师学了五线谱,学的过程倒没有觉得特别难,只是刻出的琴谱太小了,眼睛有点遭不住。”
原来,盲谱是用锥子在特制的纸板上刻出一个个凸起的点,6个小点的不同排列组合代表不同的音高、时值甚至演奏表情,由于点太小,远远看去就像一张白纸。罗曼倩刻了几十本,这些密密麻麻的小点组成了罗新“看得见”的琴谱。
2009年,在一次选拔赛中直接晋级的罗新获得跟郎朗同台的机会,跟钢琴王子四手联弹,罗新笑言:“旁边多坐了个人,心里反而不紧张了。”那次合作受到的认可加上演奏水平日益进步,有一天,他忽然跟妈妈说:“我要去音乐学院上学!”
抱着充满希望而又忐忑的心情,罗新在妈妈的陪伴下到北京参加了国外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
“你得不得行哦?又看不到,以前从来没有盲人来考过。”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言语间满是质疑,但罗新坚持要去试一试。
“当时来的是波兰比得哥什音乐学院的老院长,我弹完后他一句话都没说,本以为完蛋了,没想到他把我推荐给了波兰著名的钢琴教授波波娃做学生,还减免了一部分学费。”回忆起这段6年前的经历,罗新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热爱每一首曲子 希望更多人听到自己弹琴
对于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首秀,罗新并不满意,但这次比赛让他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高手,从中找到了差距。
正在波兰读研二的罗新趁假期回到重庆,一方面要准备研究生毕业论文,另一方面要开始为未来打算了,“如果能拿到美国音乐学院的奖学金,才有可能去那里继续读博士,毕竟学费太贵了。”
从重庆到比得哥什,再到华沙爱乐乐厅,徜徉在肖邦、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的音乐中,罗新说自己热爱每一首曲子。音乐带给他的更多是精神上的震撼,心灵上的慰藉,引领他不断追求美,那种美没有具象的物体,全在意境当中,“就像扎克伯格说的使命感,我跟钢琴结缘,有了一定的审美,希望把美妙的音乐推荐给世界上更多的人,也希望他们能听到我的琴声。”
一边说,罗新一边抚摸着钢琴,轻轻弹奏起来。身后,罗曼倩坐在椅子上,神情放松地点头打着拍子,手里拿着钢琴大师的教学笔记。阳光洒进这个小小的房间,从指间流出的琴声在空中回旋,掠过窗外中庭的树梢,向更远的地方飘去。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