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下称《规划》),青年健康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青年强,则国强。如何让青年的体质提升、让青年的健康阳光,事关国家的未来,关乎民族的发展。 体育锻炼根治“低头族” 专家认为,《规划》将青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作为重点内容来阐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体质的关心和重视。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出现了积极变化。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显示,经过近30年的体质连续下降,大部分指标开始止跌回升。不过,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近邻国家相比,中国青少年体质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学生耐力素质持续下滑、超重肥胖检出率居高不下、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 身体素质的下降,根源在于缺乏锻炼。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导致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不高。此外,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短缺也是重要原因。再加上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不少青年人成了“低头族”“宅一族”,健康问题频出。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说,现在颈椎病患者年龄越来越低,甚至不乏十几岁的孩子。更让人担心的是,不少年轻人严重依赖于微信等新媒体社交,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这会造成人的社会功能、社会交往日益萎缩。 为鼓励青年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规划》提出了“青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以足球为突破口;使坚持体育锻炼成为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时尚。 制度规范强化体育课 学校体育不只是提升青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还是中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提高民族精气神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体育课的处境却有点尴尬。有一些地区囿于老师匮乏等原因,难以保证规定的体育课时,甚至有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考量减少或取消体育课;有的学校因为担心安全等问题,虽然体育课开起来了,但质量和水平还远远不够;很多家长也基于学习、安全等原因,反对孩子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专家表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先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将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作为升学、毕业的必要条件。《规划》中也提出,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发挥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日前,清华大学出台新规,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这一“不会游泳就不能毕业”的规定一度引发舆论热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高校把体育课教学普遍边缘化的现象。 对此,上海纽约大学招办主任周鸿认为,通过体育考核的“硬杠杠”,可以鼓励学生多运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体能体质,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职业生涯、未来人生发展都会产生比较大的积极影响。 终身锻炼健全人格 “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其根本目标是让锻炼成为习惯,帮助青年完全人格,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对此,《规划》提出,培养青年体育运动爱好,力争使每个青年具备1项以上体育运动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体育运动,兴趣是关键。一旦从小没培养起兴趣,等到性格和习惯养成后再去锻炼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没有兴趣,不是怀着一颗愉悦的心参加体育锻炼,效果会大受影响。 几年前,现任篮协主席姚明曾提出推广专项体育课的政协提案。他认为,就像学习音乐要以乐器为依托,专项体育课能够让学生即使运动能力不一定能达到专业水准,也一定会对这个项目有兴趣、懂门道,在赢得自信心的同时,为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此外,体育社团、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当重视和保障青年的体育锻炼。专家认为,体育管理部门应着力制订各种规范,提供更多的体育公共服务,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避免运动损伤。教育部门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打下基础。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