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江苏南京市六合区交通局副局长的徐亚俊日前在法院受审。据调查,从2009年春节期间至2014年春节前,徐亚俊利用其“负责工程建设和规划管理”的职务便利,非法收受和索取钱财共计82.72万元,其中包括其在玩网游时,所收的4万元“赞助费”。而针对受贿原因,徐亚俊对法官表示:“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我也是被动的。”(4月1日《现代快报》)
检索每一名“落马”贪官的忏悔录,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悔恨与反思相互交织的“肺腑之言”,无一不是他们彼时复杂内心的写照。但遗憾的是,在这些话语中,贪官们总是将社会风气等外因视为他们走向犯罪的“主要动力”,却闭口不提自身无视法纪、道德约束失范等内因。这种“避重就轻”式的忏悔,无法让人看到“落马”贪官的权力任性,反倒让人洞悉到他们“打死不投降”的投机心理。此语境下,徐亚俊的“社会风气论”,不过是在重复旧有的套路,自然令人啼笑皆非。
其实从这些贪官的“落马”轨迹来看,他们基本上都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荒唐理念:或利用职权与大型企业搞权钱交换,或与其他官员合谋将国家财产“移植”到个人腰包。这种将权力当成商品交易的风气,不但在一定的圈子里存在,更是影响着一大批人冲破了道德底线。
然而,徐亚俊庭审中的“辩解”,或许也道出了他平时在工作中想说而不敢说的心声。这看似虚妄却无比真实的话语,又何尝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下权力运行的窗口。倘若政府监管部门对这样的话语无动于衷,不能通过制度的缜密设计去阻止这一坏风气的蔓延,那么恐怕还会有更多的“徐亚俊”出现。
破解徐亚俊“辩解”之语中揭露出来的现实难题,严肃法律法规或许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制度设计上不能给人性的贪念留有死角。整治贪腐现象的重点,其实并不是我们抓了多少违法乱纪的人,反倒是我们能否从根本上预防贪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相关部门何尝不从徐亚俊的“辩解”语录中找到自己的行动之所在。唯有扎紧制度“篱笆”才能扭转社会风气,权力失范才会越来越少。(张 剑)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