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开微信,有谁想过,启动画面是6月还是12月拍的?那幅“地球全身照”里某地吹的是西风还是东南信风?三月中,不少江苏高中生反映,上述题目出现在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地理考试中。这道“神题”火遍全网,相信不少网友内心都是崩溃的:还让不让学渣好好玩微信了!
奇葩年年有,近年特别多。大概是信息化时代,老师们的娱乐精神也浓厚了起来。大学考试里有要求答出避孕套的15种用法的,小学有问“一个喷嚏加一个喷嚏加一个喷嚏”等于什么、爸爸加妈妈加我等于什么的……我们可以想象学生们面对这些考题,心里是如何抓狂。
其实“神考题”并不是信息时代特有的“欢乐”。如果说神考题就是偏离一般常规出题路数的怪题,那么我国八股取士时代更是屡见不鲜了。八股文要“代圣人立言”,出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也就这么多字,几百年考下来,什么题目没出过?为了一个国家的金饭碗,考生们可是比今天大学生准备国考要拼得多了,没点神题目,怎么难得倒考生、分得出高下?为此,考官大人们只好绞尽脑汁,怎么奇葩怎么来。清末河南乡试有道题目是:“君夫人阳货欲”。我想国学再好的读者朋友也猜不中这是啥意思,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句话,而只是从《论语》摘录出来的前后不相搭的两个词组罢了!
如此神题,已经偏离了考试的本意,变成了为了难倒考生而考。就算勉强选拔出一两个尖子,又何益于培养人才呢?难怪到了新文化时代,科举制度人人喊打、家家称厌了。当然,并非所有神考题都是坏题目。新鲜出奇的考题,有时候也能够选拔出特殊人才。1932年,国学大师陈寅恪为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拟了一道题目: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据说一半考生交了白卷,只有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周祖谟以“胡适之”答题,得了满分。这道时人眼中的“怪题”,也成了民国文化史上一段佳话。
神题不可一概而论。像陈寅恪先生的题目,寥寥数字考察了考生的文化水平、语文基础、知识面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名副其实的“神”。没有深厚的学养,一般考官也出不了这种题目。江苏这道微信题,切近生活、考察内容清晰、能够带动学生多思考生活现象,按照教学专家的说法,也没有超纲,那就是一道好题目了,值得欣赏。
另一种呢,则是八股考试那种神题,纯为刁难。出得多了,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无益于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违背了教育考试的初衷。上文我们提到的一些小学神题,名义上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开拓思路,但实际效果却并不见得怎么好。
在现代教育思想里,考试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过程。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说啊,“神题”是否真神,不看形式,要看教育效果。(汪慧君)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