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一篇题为《渠县一孩子留下遗书轻生,这多么让人痛心》的网帖在多个社交论坛疯传。据报道,死者是四川达州市渠县中学刚参加完高考的小斯(化名),自杀前他在个人QQ空间写下2800余字的长文,“控诉”父亲对自己不好,说感觉不到家人的爱。对于儿子在QQ空间的“控诉”,父亲马先生掩面哭泣道,“他写的那些都是他小时候的事,他是我的儿子,我怎么舍得打他,骂他。”他说,自己对儿子管教确实比较严,“那都是为了他好”。小斯母亲解释,儿子在QQ空间说“因吃饭夹菜遭到父亲殴打”的事她也记得。儿子当时才四五岁,因为不好好吃饭,丈夫确实用手背拍过儿子的脸,“没想到他这么记仇,他怎么就不想想我们的好?”
孩子刚完成高考,就选择了自杀,理由是父亲对自己不好,感受不到家庭的爱,这对父母来说,是怎样的打击?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悲剧似乎并没有让他的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还认为这是对孩子好,把孩子的极端行为归为“孩子记仇”。我国有多少父母,是在以为孩子好为名,做着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事,父母的付出得到的却是孩子的“仇恨”,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出了严重问题。从这起悲剧中,所有父母都应该反思,家庭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存在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孩子们从一上学起,就被功利的教育目标所围绕。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看来,付出所有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学习,老师父母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学习成绩要求,是很正常的,这就是对学生好。但是,这只是老师和家长想要的学生成长,并非学生自己想要的成长。其实,在很多学生心中,学习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于是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就都变为了功利的分数关系、成绩关系——父母就是节衣缩食,给孩子创造无忧无虑的学习环境,但孩子照样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近年来,这种“唯分数”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在我国社会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不少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就变为这次考了多少分,名次是进步还是退步,一定要考进好大学,有的父母可能在无意识中说的话——我们这样供你读书,要是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对得起我们,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就可能因此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还有的父母直接打骂孩子,“考不上一本就去死”,如果孩子敏感,说不定高考成绩不理想,就可能觉得无法向父母交差而走极端。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在悲剧一次次上演后,很多家庭并没有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不是要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只关注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人格和身心。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能动辄对孩子进行打骂、体罚。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对未成年孩子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现代的学生已经有更强的权利意识,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权利,如果漠视孩子的权利进行教育,不可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其次,父母要在家庭生活中,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但做人的道理不只是好好学习,考出高分出人头地那么简单。只关注分数,考差一点就批评,这种家庭教育,会让孩子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会使孩子在分数之外,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据报道,小斯父亲在高考后叫小斯和自己一起去干活,如果在以前,他能经常叫孩子和自己一起去干活,在干活过程中,听孩子讲学校中的故事,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学会倾听和欣赏,那他的孩子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朋友,无话不谈,而不是在自己的个人空间中控诉,并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给父母沉重一击。
千万不能再以都是为孩子好为名,去干侵犯孩子人格尊严、权利,给孩子制造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事了。在功利的社会环境中,家庭教育不能把功利放大,而应该给孩子舒缓压力的空间。在现代社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成年公民和未成年公民的关系,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的关系,父母有职责监护未成年孩子,但不能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随意支配和打骂,真正为孩子好,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艾萍娇)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