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题为《施一公:中国大学及研究所科研是为西方免费劳动》的文章在网络热传。据说文章的内容是中国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演讲,其内容包括“我们的大学在科研上的导向,就是指挥师生在西方杂志发表文章。我们的科研成果写成英文,发表在西方杂志,而我们的工程师反而无法学习我们的最新成果……因此,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实际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对此,施一公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声明称,自己从未在任何场合发表上述言论,希望相关媒体恪守职业道德。
施一公的声明发出后,很多网友才意识到,原来自己被那篇网络热传文章误导了。而制造这种“误会”的,则是某些习惯用出位标题吸引网友的新闻网站。尽管现在相关网站已经删掉了那篇文章,但这种无视新闻真实性原则,僭越职业道德底线的做法,仍应引起社会有识之士乃至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不能忤逆当事人的意愿。涉事网站在转发施一公关于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看法时,使用《施一公:中国大学及研究所科研是为西方免费劳动》,而且还出现了被当事人否认的内容,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妥。事实上,那些偏激、绝对的话语,怎么看也不像是出自一名知名科学家之口。
现实中,不仅很多社会名人深受“标题党”之苦,很多机构也频频“中招”。新华社及旗下报刊的很多文章,都曾被一些网站断章取义,故意挑出某些字眼在标题里予以突出,最终歪曲原意,误导公众;此前,《人民日报》有一篇名为《“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的评论,竟被网站忤逆原意,改成《党报:“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让不少人误以为《人民日报》是支持“拼爹”的。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能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虽然一时可能让访问量、点击率上去一些,藉此换取一些商业利益,但当潮水退去,网民自会知道谁在做新闻的路上“裸泳”。
必须清醒地看到,广大网民并不傻,一些网站挖空心思地玩“标题党”,一次两次可能哄得住网民,经过一段时间后,网民也都看清了他们的“套路”。不专注于内容生产,只能一时哄得住少数人,网站自身的影响力不可能上得去。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或是重要政策出台,广大网民会更倾向于去主流媒体求证事实真相,看政策权威解读。
讲底线、扎扎实实做新闻的媒体,才是广大网民心中的“定海神针”。由多家媒体参与的“2015媒体公信力调查”就显示,公众最反感那些肆意曲解新闻事实的假新闻,相比市场化媒体,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更高。
奉劝某些商业网站回归理性和责任,尊重新闻规律,恪守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尊重当事人的原意,守住新闻真实性底线,杜绝“标题党”乱象,为网络环境贡献更多的正能量。也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活下来。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