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对22个省市的高考状元所报志愿进行了一个调查,有36位状元回复了答卷。36个状元,没有一个选择医学专业,其中超过90%的状元选的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
虽然调查的样本并不多,但这些状元的选择比普通孩子更有参考性,因为他们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如今的高考录取,已经相当人性化,这些状元可以和北大、清华的招生人员见面,喝咖啡都不用自己买单。状元的趣味,是完全自主的。
“没有一个状元学医”,这样的标题有点耸人听闻。看了这则新闻,很多著名医生也在微博上感叹,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状元的选择似乎是对他们期望的回应。如果我们对每个省市理科前200名做一个调查,学医的比例也不会太高,而且也呈连年下降的趋势。著名作家冯唐读协和的时候,班里一堆各地尖子生,这样的盛况可能不会再有了。
有人解释,状元不学医,是因为绝大多数状元都选择了北大和清华,而北大的医学部是单独招生,清华的医学,只有和协和合办的一个专业,清华自己的“医学实验班”影响力也很有限。这样的解释当然有道理,但是,却忽视了一个事实:状元不但不学医,对其他专业兴趣也不大,有超过90%的状元选择的都是经济管理。这才是让人担心的。
事实上,“没有人学医”与“90%的人读经管”,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中国最优秀的孩子,价值观太过统一了。没有人想从事奇怪的职业,也没有人对未来有浪漫的想法。世界那么奇妙,很少有状元想去研究,更不用说文学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北大中文系的录取分数,每况愈下,一直排在全校各专业的末尾。
挣钱没什么错,但是,为什么不想着当科学家呢,搞科研收入也不低啊?为什么不学马云、马化腾那样搞科技公司呢?或者,做一名律师,尝试给社会以公正?幼儿园时,老师往往会问孩子们一个问题:“长大后想做什么?”每个人的回答都会不同。这就是梦想,但是,从幼儿园到高中,我们的应试教育最终却给出了一个近乎统一的答案。
当下的中国社会,可谓风起云涌。各种观念此起彼伏,这应该是一个有各种梦想的时代,但是,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做的梦竟然如此相似。这些青年显得过于早熟了,进入金融行业可能是一个捷径,但走的人多了,所谓捷径也就成为拥挤的道路。在拥挤的道路上,没有人能走得更快更远。(张丰)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