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曾提出过著名的“六度分离”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在人际关系网如此发达、通讯如此便利的今天,我们更要意识到,不仅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些传播媒介拉近了,自己也可能在无形中与骗子拉近了距离。
据报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小文(化名)订机票后收到短信,对方自称航空公司客服,以其航班被取消,在ATM机上可办改签并获得补偿为由,诱导小文按照提示操作。结果,小文全年学杂费6100元被转走。在小文收到的诈骗短信中,有她的名字和具体的航班号,信息都很准确,又加之其拨打短信提供的电话时有转接等语音提示及人工客服,所以浑然不觉地掉进了骗子的陷阱。受骗的小文固然有缺乏戒备心的失误,当遇到要求转账汇款的信息时,应先登录官网或官方客服电话查询,但是时间紧迫,诈骗方又能准确道出受害者信息,改签“服务”又如此“正规”,一旦跨入了这“诈骗一条龙”却也实在难以察觉。
在这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传播途径日益增多的时代中,“套中人”已经不大可能,然而不断与外界接触导致外流的个人信息也让我们处于危险之中。那些索取我们信息的机构乃至第三方平台,则成为信息泄露的重要源头。另有报道说,在培训学校、教育公司工作的杨某、徐某等6人,非法获取、购买200余万条学生及家长信息,除了定点向家长群发广告,还在赶集网、58同城等网络平台出售。“在培训学校留下电话方便联系”是没有什么错的,但是在这种保管大量客户信息的机构中如若有一个贪图私利者存在,那么埋下的就将是成千上万个诈骗隐患。因此,相关组织或机构必须恪守责任,保护客户的信息安全应从内部开始,要严格审核职员的素养,万不可使“千里之堤”毁于这么几个令人防不胜防的“蚁穴”。
“内患”自要全力清除,但“外忧”也不可置之不理。一些机构存储信息的网络存在漏洞,这就给了不法分子以机会。面对犯罪分子的恶意“袭击”,有关机构和组织应加强自身的信息网络维护,不断提升自身的防卫能力,绝不能在让顾客付出代价之后,才当起“事后诸葛亮”。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现时代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固然,监管部门要依法依规打击,个人要提高警惕,但获取个人信息的机构和组织则至为关键,必须不愧对客户对自己的信赖并以安全作为回报,而别间接或直接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