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外资”,本质是招商指标向下逐级摊派模式的衍生物。只要被摊派的招商重负不改,招商造假就会花式出现。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淮安市部分基层政府主导,通过“当地能人”(生意人)组织境外美元,以招商引资投资款名义打入政府指定企业的账户,经官方虚假验资结汇后,将等值人民币以工程款、设备款等名义返还给出资方,并给予丰厚奖励。据法院判决资料,到目前,已知淮安市至少有31家基层政府主导参与事件,涉及资金人民币数十亿元。
招商引资造假乱象,已是屡遭曝光。今年7月,还有媒体曝光了部分省市的“招商作秀”:项目重复签约、虚报签约项目数量等。如果说这些是“摆拍”,那花钱买外资的手法则像玩“大变活人”,也是更复杂的“作假做全套”的一条龙操作:让钱来一趟“境外游”,再回到指定账户上,变成所谓“外资”……看起来是资金空转,可就在这类似白手套的玩法中,涉事政府、资方、“能人”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利益均沾。
问题是,“买外资”的钱是财政掏的,在100万美元“外资”售价17万元人民币的戏码下,留下的烂账还得民众埋单: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龚震在专门赴当地调研后“保守估计”,当地2010年至少5亿美元到账外资是买来的,买外资一年花销至少8500万元。
若非2013年央行反洗钱中心监测到当地企业非法结汇,这出欺上瞒下的骗局何时会被扒出,还是个问题。眼下多名“能人”已被判非法经营罪,可在“买外资”的利益链上,这些掮客多是潜规则的执行者。
要从严溯责,显然不可漏掉造假链上的每一环,包括主动买外资的基层政府责任人。依照我国《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这已涉嫌“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甚至构成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中“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要件。遗憾的是,公开渠道显示,被追责的迄今只有那几名掮客。
为遏制招商造假,据查江苏省商务厅2013年还下发了《外商投资实际到账统计工作指引》,要求采用与外管局一对一确认和人工比对程序,增加“实收资本印花税凭证”和“当期缴纳社保凭证”证明材料等,收紧了对外资统计的监管。
但“花钱买外资”,本质是招商指标向下逐级摊派模式的衍生物。只要被摊派的招商重负不改,地方“买外资”冲动就难避免。据了解,2012年当地某县给每个乡镇下达2000万美元外资到账任务,但全县总计完成率不足15%。寻求提供美元注资的基层政府基本囊括了该市主要区县,也就不难理解。
如今当地买外资病象,因几人被判刑后于近期上诉引发聚焦,该现象到底是当地已祛的旧疾,还是仍有增量,还不好说。但龚震称,自己调研后,淮安市官员反映买外资现象有所收敛,但仍未根除。更要看到,此前有媒体报道,“外资买卖”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开花,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专业做该业务的中介。
招商造假,问题就摆在那,要让“花钱买外资”病象尽早终结,答案也挺明了:调整招商引资考核评估体系。这不是说招商引资不重要,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很重视招商引资,但人家“重视”的着力点,是形成涵盖招商、建设、投产全过程的“保姆服务”。说到底,对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的权重,应多放在招商急需的良好营商环境构筑上,更注重是否“栽好梧桐树”,而非光要求引来多少“凤凰”。(仲鸣)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