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爷爷生于1934年的豫东农村,今年85岁了,是位退休教师。他说,小时候家里穷,没流传下来什么值钱的东西,“就剩我当时上学时的一套课本看起来算个老物件儿。” 书被爷爷放在60多年前刚参加工作时买的箱子里锁着。打开后,一旁的弟弟说,这是个百宝箱。之所以说它是百宝箱,是因为可以看到几枚废弃的弹壳、两支吸管已经老化但笔头仍然发亮的钢笔、一个60多年前的皮质钱包,还有爷爷上学和工作时的各种证书和胸章。 但箱子里最吸引人的还是一本本古色古香的书,其中诗经四本、论语两本,还有《大学》、《中庸》、《孟子》。这些书一般是棉纸做皮,上面写上书名,里面的纸张摸起来又薄又软。其中有一些,是爷爷买的别人用过的旧课本。 “你们现在看着好玩,当时我们看着头疼。”爷爷说,这是私塾课堂的课本,大家不分年级,目标就是要把这些书背完,还要明白意思。几年前,有人找来说想买这套书。爷爷断口回绝,“你看看可以,但我绝对不会卖。”爷爷说,那时候也不背书包,他通常是用一块布把书一包,用胳膊夹着就去学堂了,“老师狠,定的任务完不成,用戒尺打手心,学生的手常被打肿。” 爷爷八岁左右开始上私塾,到1948年前后,这些书基本已经读完。“就这这一年前后,县里的教育部门下来督导,禁止私塾办学,让大家都到镇里的新式学校读书。”爷爷说。他记得清楚,自己年龄大,一到学校就从5年级上起,主要学国语和算术两门,“国语还好,有点基础,算术从头学起,当时没少下功夫。” 上完小学,爷爷选择了考师范,“那时候,富人的孩子考中学,咱家里穷,想着早些参加工作补贴家里,就上师范。”在县城读了两年,又在淮阳县集中培训一年,爷爷在1954年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直到1995年退休,爷爷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40多年。王琦/东方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