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又赶上猴年生育高峰,双重压力考验本市助产机构。统计显示,自去年12月至今,每月建册孕妇已增至3万人左右,预计今年新生儿将超过30万人。市卫计委昨天宣布,将通过把产科特需病房改成普通病房等措施增加产科床位,以缓解生育压力。本月底,本市将增千余张产科床位,年底前再添800名助产人员。
月均3万孕妇建册
由于“全面两孩”和“猴宝宝”双重生育高峰的叠加,本市助产机构中建册孕妇猛增,其中二孩妈妈、高龄高危孕妇比例持续增加。
据统计,2015年11月前,全市平均每月建册的孕妇人数不超过两万人,自当年12月至今,每月建册孕妇已增至3万人左右。其中,二孩妈妈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今年1月到6月建档的孕妇中,二孩妈妈的比例占到29.9%,该比例在7月单月达到37%。统计数据显示,本市高龄孕产妇的比例由2014年的10%上升到今年的14%,高危孕产妇比例则从2014年的48%上升到今年的60%以上。
市卫计委副主任耿玉田透露,今年3月建册孕妇多达3.6万人,这意味着11月的新生儿将创下新高。“假设以每月3.6万人建册做为参考值来推算,预计今年新生儿在30万到36万人之间。”
取消产科特需病房增床位
巨大的分娩需求考验着本市的助产资源。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助产机构满负荷运行,每月可接诊孕妇2.5万人,全年最大接诊量为30万人。若完成每月3万孕妇的分娩需求,形势严峻。为此,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国土委5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推出系列近期和中长期保障措施,增加助产服务资源,保障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实。
全市现有产科床位4907张。9月底前,市卫计委将增配1100张床位,届时总床位数将达到约6000张,预计可多承载6万分娩量。根据安排,各公立助产机构具有增床空间的特需病房全部统一调整为普通病房,这意味着一段时间内,公立医院的产科将不再提供特需病房服务。北京妇产医院已贴出通知,9月底全部取消产科特需病房。
据了解,特需病房的面积都在15平方米以上,至少能增配出两张产床。以海淀区公立医院为例,特需调普后,将增加126张床位。不仅如此,医院还将通过调整科室间病房来增加产科床位。对调整关闭的特需病房和调整增加的产科床位,财政部门将给予医院经费补贴。
社区可帮孕妇建档
根据规定,育龄妇女怀孕后,要先到居住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册,再到医院建档。今年,“建档”更难。不少孕妇反映,怀孕6周就得去医院抢占建档名额,担心没地儿生。市卫计委表示,其实孕妇建档可以走“捷径”——求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市卫计委老年妇幼处处长郗淑艳介绍,本市为孕妇建档提供兜底保障,以确保每位孕妇都能建上档。建档困难的孕妇,先由建册社区协调解决。目前,助产机构建档信息在卫生系统内部已实现共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查询到哪些医院还有空床,帮助孕妇就近建档,不跑冤枉路。仍有困难者,社区逐级报区、市孕妇建档服务中心协调解决。
为保证孕妇的分娩安全,本市要求各区明确建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一二级助产机构、三级助产机构网格化对接关系,将三级助产机构高危孕妇建档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孕妇建册时,社区就可以筛选出高龄高危人员,引导其到三级助产机构建档,建议其他健康孕妇前往一级或二级助产机构。”耿玉田说。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