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10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纽约邀请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一行午宴,围绕世界秩序和中美关系进行了对话。本报近日获得基辛格和傅莹的独家刊发许可。
美国民众普遍认为美国模式是唯一正确的
傅莹:您的新书《论世界秩序》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想请教的是,您认为未来的世界秩序会是怎样的?将如何演变?美国比较实力会继续下降,用旧的手法应对国际事务难以为继,要想保持领导地位,美国将如何调整、又将如何影响秩序的变化?美国对中国这样一些后来者应采取什么姿态?主张开放性、还是排斥性的新秩序?
基辛格:上次我们见面交谈,你从中国的角度谈问题对我很有启发。我想问,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傅莹:未来世界秩序的演变会与中美有很大关联。两国如能开展广泛合作,将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体现和实践。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对未来的世界秩序将有什么影响?很希望倾听您的思考。
基辛格:我知道,美国外交界有很多人对我书中的观点并不认同,绝大部分美国民众坚持认为美国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外交政策而言,他们普遍认为美国模式是唯一正确的。但我发现,现在我的观点在决策层受到越来越多认可,新书出版以来反响好于预期。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能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人大都主张,当今国际体系应在较长时间继续发挥作用。
坦率地说,对美中关系进行根本性的哲学评估只能留待下一任美国政府,将来不管是共和党执政还是民主党执政,都要面对这个问题。现政府仍会努力解决两国关系的具体问题。在未来两年我们无法解决哲学性问题,但可以为此奠定基础。需要做两方面努力,一是要避免对抗,二是可以选择一两个大的题目开展合作。从美欧关系的经验看,战后美国在对欧关系上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议,包括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实施马歇尔计划等,逐步形成了美欧紧密关系的纽带。如果能与中国也这样就好了。
傅莹:我应邀参加过一些美欧论坛,观察到双方有很好的对话和商量习惯,建立起牢固的信任纽带。尤其有重大事件或出现分歧时,总能及时沟通,当然这有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中美之间情况不同,但也可搭建更多有效沟通的平台,扩大可视合作,尤其在解决双边和世界重大难题上,中美应培养平心静气商议解决办法的习惯。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