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军事报道】外媒近日不断炒作朝鲜“升级”卫星发射场,并计划在10月10日前后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消息。而日本共同社的最新报道称,朝鲜对发射架“设置了覆盖物”。日媒认为,朝鲜此举旨在防止西方卫星侦察。也有专家认为,不排除出于技术需要,封闭部分空间的可能。
传朝鲜遮盖火箭发射架
日本共同社8月1日报道称,朝鲜正在东仓里导弹发射场向结束整修的发射架上设置覆盖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朝鲜此举旨在避开侦察卫星的监视,而对其提高了警惕,发射准备工作可能将全面展开。现阶段发射架上未发现导弹。”
报道称,此前已获悉,朝鲜劳动党建党70周年之际,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已指示,要求准备实为洲际导弹发射试验的“人造卫星发射”。美国情报部门分析称,覆盖物的设置作业预计将于8月结束。“覆盖物的具体形状及发射时是否会被揭开不得而知。”
共同社称,此次还发现朝鲜建造了能将连接发射场的铁路站台完全覆盖的屋顶,可能将比以前更难把握发射准备的进展情况和导弹形状。据外交消息人士分析,约50米高的发射架的高度在整修之后变成约60米,或将发射比以往更加大型的导弹。
为何遮挡发射架
遮挡大型火箭或者导弹的发射台架,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多见,毕竟运载火箭的发射阵位庞大、工程浩大,而又收益很少。不过截至目前,“设置遮盖物”只是外媒的一面之词,并未公布照片,所以怎么遮挡,遮挡到什么程度还不清楚。置于遮盖的原因,除了西方猜测的“防监视”以外,不排除朝鲜出于对导弹技术检查需要,制造相对封闭的空间。
朝鲜的运载火箭或者弹道导弹通常使用三级设计,采用以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燃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其准备工作较为复杂。以运载火箭为例,火箭由厂房分段运输至距离发射阵位较近的技术阵地或厂房(这里的条件相对较好、空气洁净度相对较高),在技术阵地或厂房内进行组装和通电测试,在排除所有可能的故障,确认没有问题后再拆开,运输到发射阵地进行组装,组装完成后进行相对简单的检测,然后加注燃料,进入不可逆的发射程序。
共同社报道称,朝鲜2012年在该发射场实施的两次导弹发射试验均从平壤近郊用货运列车运送零部件,然后在发射架上组装成三级式导弹。当时在发射准备的最后阶段向发射架的侧面等盖上了覆盖物。美国侦察卫星可根据发射场导弹组装、加注的程度,判断分析发射时间,然后调整地面雷达、海上宙斯盾舰实施监视,必要时实施拦截。共同社称,2012年,美国使用侦察卫星对这些作业进行了详尽监视,并推测发射时机,与日韩一起通过宙斯盾舰等进行导弹跟踪的准备。朝鲜在发射阵位设置遮盖物,那么就很难从卫星照片上判断运载火箭所处的状态,进而无法较为准确的预测发射时间。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这并不能真正阻止西方的预警卫星探测到火箭的发射,反侦察意义有限。因此,有专家认为,不排除朝鲜改造发射场,将相对封闭的技术阵地建设在发射阵位附近的可能。这样进行完技术检查后,不必重新组装火箭,直接加注燃料即可发射,大大节省准备时间。而相对封闭的技术阵地的建筑,可能被西方卫星视为对发射阵位的“遮盖”。
火箭还是导弹
那么,朝鲜即将发射的到底是导弹还是火箭呢?实际上,关于朝鲜“打着发射运载火箭的幌子试验洲际弹道导弹”的猜测在西方由来已久。据专家介绍,两者最关键的区别还是速度。运载火箭发射地球卫星,必须把卫星加速度到第一宇宙速度附近,才能确保卫星环绕地球运行,而洲际弹道导弹则不需把弹头加速到那么高的速度。如果只从这个角度看,把运载火箭用来当做洲际导弹,只需要降低速度即可,但没那么简单。中美第一种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是在两级的远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发而来的,通过减小载荷重量,增加第三级以及燃料重量的方法,可以把相对较小的载荷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但这种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无法满足当时的大型核弹头需求。
目前朝鲜最先进的运载火箭是“银河3号”。该火箭高30米、直径2.4米、发射重量为91吨,火箭初始推力为120吨。尺寸和重量略大于中国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后者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能把300公斤重的卫星送入44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而“长征一号”则是在“东风-4”远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运载火箭。后者搭载一个两吨的弹头,最大射程可达到数千公里。从这个角度看,“银河3号”是否具备洲际导弹的能力,关键是看朝鲜核弹头的小型化能力。如果朝鲜能够研发出一两百公斤的核弹头,那意味着“银河3号”稍加改进便是一种洲际导弹。如果朝鲜的核弹头仍有一两吨重,那么基于“银河3号”只能研制出一种射程数千公里的远程导弹。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