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人秀节目在2015年开年以来仍然竞争激烈,但另一方面,异军突起的文化类节目也让人眼球一亮,“电视国学风”就这样悄然开启。在这一大批文化类节目中,陕西卫视新推出的《唐诗风云会》和河北卫视已经播出三季的《中华好诗词》成为目前收视相对较高的节目。
原因:政策引导与差异定位促成“文化节目潮”兴起
不同于炙手可热的娱乐综艺,文化类节目多以充实的文化内容,知识竞赛、故事演绎、名人出题、队友助阵等方式去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与知识,而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共鸣在电视呈现中得到逐渐唤醒。因而,文化类节目仍然以《唐诗风云会》和《中华好诗词》为例,用一句唐诗来形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各有特点,各有所长。陕西卫视今年3月初推出的全国首档原创唐诗文化益智类节目《唐诗风云会》受到了各界好评,究其好评如潮的原因,便是曾经快要被边缘化的唐诗又以一种竞赛和很贴近的姿态通过电视节目进行呈现并回归到观众身边。而已经播出了三季的《中华好诗词》通过邀请众多明星艺人参加节目并让他们展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通过“明星展内涵”的方式成功的制造了话题和吸引了眼球,“守关关主”间的互动也为节目增加了许多乐趣。国家正大力倡导宏扬优秀传统文化,而面对一线卫视泛真人秀激烈竞争的局面下,这些具有地域文化优势的卫视平台通过自身差异化频道定位的格局便促成了2015“文化节目潮”的全面兴起。
发展:“背”是必然 “品”是关键 “用”是王道
像《唐诗》与《好诗词》,或者《最爱是中华》等一批文化类节目,都需要大量的相关古文化与诗词知识的储备,所以,选手的背诵能力在这样的节目中重要性得以凸显,也曾有网友在网络中质疑这类节目单凭“背”来作节目,觉得没意思。但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关键,“品”诗词与“用”诗词如果没有“背”这一过程想必都无可达成。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唐诗风云会》中 “推敲成趣”环节,在考验参赛选手唐诗知识的同时,融入了今人对唐诗的全新看法,使人在古与今的映照中得到启迪和力量,真正做到了对中华文化瑰宝的传承与诠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在《唐诗风云会》播出后直言:“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唐诗三百首》是体验理解中国古典精神之美的入门津梁,《唐诗风云会》陕西卫视是在大唐文化的故地,在丝路文明向西扩展的中心作一个以唐诗为中心的节目。看起来饶有兴味,把人文情怀和电视表达相结合,有其特色。”黄国伦则将唐诗上升到反应人性层面:“我会有三中心情,第一时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第二时间我会想到这不是真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第三个阶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我要把它捐出来。”而《中华好诗词》和《最爱是中华》中也经常会有嘉宾因为对一句诗词的不同理解展开激烈辩论,这样的过程不仅体现了“百家争鸣”之感,也为节目拉动了收视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诗词的“品”与“用”也得到了融会贯通。文化类节目要发展,不必担心“背”,在这样的基础上应更多的拓展“品”的方式,进而达到更多的学以致“用”。
陕西台VS河北台:“肉夹馍”与“驴火”的文化之争
既然都是文化类节目,那势必就要被观众拿来比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的考验。陕西台与河北台都并非目前意义中的“一线卫视”,但可以看出这两家电视台在自身如何突围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一方面,陕西是唐诗文化的起源地,丰厚的历史文化为制做文化节目和打文化定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河北虽无陕西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却也因多季的制作经验探索了自身需要走的一条“电视文化之路”,正如“肉夹馍”和“驴肉火烧”一样,这是两地的名吃,也都是肉馅外裹着面,但味道和口感却截然不一样。这场“文化之争”貌似也已悄悄开始。但在泛娱乐综艺真人秀的电视格局下,这样的“文化之争”也许给大众带来的是更为实际的“电视食粮”,儿时那美美的唐诗诗句正一步步的重新启发我们记忆中的美好。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