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9日专电(记者 史竞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下的开头,在不少中国影评人看来,是对行业现状最贴切的描述。
18日在首届中国青年影评人论坛上,京城知名影评人展开了一场关于行业自律和未来发展的大讨论:“高冷”的影评界是否也有“潜规则”?影评人对于电影的作用是什么?
专业缺失,各方都打影评人旗号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电影观众表达观点的平台和方式空前丰富,电影评论也迎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时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说。
据他介绍,中国第一篇影评诞生于一个多世纪以前,比中国电影的年纪还要更长一些。1897年9月5日,一篇名为《观美国影戏记》的影评诞生。此后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评论随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一度非常繁荣。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评论事业又掀起第二个高潮。当时发表群众性评论文章的《大众电影》印数高达960万,全国各级影评组织有2万多个,每次全国性的群众影评征文,参与者动辄数十万人,甚至数百万人。比如影片《高山下的花环》上映之际,上海市曾发起大评论,投稿者竟多达千万。“在那个时代,真是难以想象的壮观!”张卫感叹道。
抚今追昔,盛况不减。但与会影评人表示,中国目前的影评界,看上去十分热闹,大量的片方、媒体、宣传都打着影评人的旗号。而实际上,影评人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中国缺少专业的影评人群体。究其原因,影评作为电影产业中非常边缘的一环,并不被重视,甚至被视为“不入流”的行业。另一方面,中国的影评人制度并未完全建立,把影评作为职业的人少,作为爱好、兼职甚至“跳板”的人多。很多人写出了名气,就去做编剧、拍电影了。
“电影事业越是欣欣向荣,我们越应该注重培养影评人。这有利于提升中国电影文化,推进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张卫说。
拒绝“红包影评”,自律才能赢得尊重
一部新片出来,明明是“烂片”却好评如潮;电影宣传期间,网络“水军”不断炒作话题,褒贬迥异……在中国影评界也有“潜规则”,即“红包影评”。影评人拿了制片方的红包,自然会夸大影片优点,对于缺点、问题则轻描淡写。有时为了炒作,还会故意把片子骂得一钱不值。很多本应客观专业的影评,因“拿了人家的手短”,成了有失偏颇的“软文”。
“电影人和影评人本应是坐而论道,而不是坐地分钱。”导演郑大圣说。
几位知名影评人坦陈,曾经遭遇过片方的诱惑和威胁。影评人赛人说,这样的事情10年前就遇到过,因为种种原因为一部大片写过“软文”。“我写了自己都不认可的东西,内心很难受。”
在《大众电影》副主编梅雪风看来,影评人是沟通观众与电影的桥梁。影评与其他评论一样,客观公正是第一位的;影评人要像啄木鸟,用客观犀利的评论指出电影健康成长的方向。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美国,绝大多数影评人是不敢收取制片公司的“红包”的,否则职业之路会就此完结,任何媒体不会再刊载这个“污点写手”的作品,所以美国会出现罗杰·伊伯特这样享誉世界的职业影评人,大环境决定了影评人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他们的职业生涯很长,也非常受人尊重。
对此,图宾根木匠、木卫二、九苍等影评人呼吁,中国影评人应该做到“严肃”“忠实于内心”“尽量说真话”,独立于制片公司和明星。他们表示从业者本身更应该给予影评人这个身份足够的尊重,从自律做起,才能赢得片方和市场的尊重,让中国电影评论事业产生长足良性发展。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