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1日专电(记者 白瀛)北京人艺新戏《食堂》11日在首都剧场首演。该剧以编年体形式,通过一个国营老钢厂食堂承载的记忆岁月,浓缩了30年来北京人的生活及思想变化。
“这是一部现代戏,我们要演老百姓的事儿,说说他们的心里话。物质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是不是陷入了空虚?北京人艺的戏,应该面向现实。”导演顾威说,他看中苑彬编剧的这部《食堂》,也是被作品中生动的语言所吸引,很多话都特别老北京,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话。代表了很多北京老百姓的特点。你说幽默也好,发牢骚也好,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食堂》以“永久”这一人物为线,贯穿了整个故事发展。但纵观全剧,很难发现谁是绝对主角。顾威说:“这是一部从头到尾的群戏,角色有20余位。这部作品前后横跨了30年,这几十年的变迁,看起来只是现象,实际上是时代变迁在每个人精神上的映像。”
提及剧名,观众不难联想到《茶馆》《天下第一楼》等北京人艺经典作品,都是以故事发生地命名。顾威说,《食堂》对于全剧组都是一个新课题,因为戏中的北京与创作者熟悉的场景太不一样了。“我们习惯于四合院,习惯于老北京城,但是我们离那种大工业生活很远。‘食堂’却是一个大工业背景下的食堂。同样是老北京话,工厂里的人和胡同里的人,有很大区别,南城和西郊肯定不一样。工厂里的人怎么说话,我们需要丢掉我们熟悉的,去把这种不一样演出来。”他说。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