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你好!现在是2015年的4月底,十年前的2005年4月,你还在西双版纳修建小磨高速公路的工地上。”
这封信,写信人和收信人叫王云,西双版纳华坤生物公司总经理,一个自称“收垃圾的创业者”。4月30日,他站在了“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的领奖台上。十年前,王云还有点“惨不忍睹”。抚今追昔,有了这封写给自己的信。
王云在云南大学旅游系读书时就不安分,毕业后开店卖建材,两年亏了4万多元,后来又去当修路的小包工头。结果路通了三四年,工程款还没要完。
白天,西双版纳工地有40多度,脚踏黄灰一米一米地开挖,一车一车地倒土,汗水把全身衣服浸湿,心里还在祈祷不要下雨耽误工期。这时,路边橡胶林里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橡胶籽高温下炸开的声音。
西双版纳胶林广布,橡胶好卖,橡胶籽胶农懒得去捡,之前都是烂在林子里。橡胶籽仁含油量丰富,可以榨油,油枯用作饲料和有机肥,难点在于脱壳。王云如获至宝,找了几个人没日没夜的研究脱壳技术。
2007年,王云突破了橡胶籽榨油的工业化技术,合作伙伴也已找到,财富之门即将打开。好景不长,由于经营理念不同,合作者撤资,创业失败。王云不认输,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继续创业。
——“通过不断创新的绿色科技,将‘放错地方的资源’转变成绿色产品,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活更美好,这一直是你的绿色梦想!”
王云从事的事业,是“变废为宝”的绿色产业。工业橡胶籽油可做磷矿浮选剂,油枯加工成的饲料养殖户们争相购买,开发食用橡胶籽油,王云的工厂干得风生水起。
一天,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脱下来的橡胶籽壳到哪去了?”“扔了啊,还能干啥?”“可以用来做木塑。”电话那头说。
一语惊醒梦中人。王云跑到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找专家、问教授,一条用橡胶籽壳、橡胶树锯末和食用级塑料加工板材的思路跃然而出。王云和他的技术团队不怕吃苦,光是调试板材色彩,就熬了几个通宵。
华坤生物的蓝天泽告诉记者,与砖混房子相比,新材料的集成房屋更接近傣族传统;集成房屋只有砖混房子的1/5重,15天就能装完;造价上,集成房屋更实惠,还可以回收利用减少建筑垃圾。
集成房屋,是王云继橡胶籽衍生产品后的又一创新。与其他钢材等厂家合作,他们开发出适合傣族热带地区的集成房屋,能抗八级地震,正在云南热带乡村推广。
——“创业要有‘三心二意’:好奇心、学习心、分享心和意志、爱意,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加油王云,你很棒!”
去华坤生物公司的路既不好找,也不好走。从嘎洒镇出来,经过曲折坑洼的一段土路,绕到西双版纳机场背后,才看到公司的大门。
“生物公司”的厂区里,设备虽然高大但不复杂,王云的宿舍和职工宿舍挤在一起并无两样。所谓的食堂,不过是一个大棚加上简单的桌椅。
可这里的人充满希望,言谈举止中透着乐观。跑营销的蓝天泽大学和王云隔壁宿舍,“我毕业后和王云接触并不多,父亲得了绝症后我想回广西老家,王云张罗着同学朋友给我捐款,他这个人有魅力。”蓝天泽义无反顾地来到嘎洒镇。
在员工赵金平眼里,王云很有眼光“但不装”。“有时他出去办事就骑个电动车,没个‘老板样’。”
管财务的张正飞创业失败应聘来到公司,他觉得王云有“三寸不烂之舌”,做事情很执着。“公司每年收橡胶籽都给农民现金,一个胶农一天能捡100多块,每天几十万的钱我去银行背来,特有成就感。”张正飞说。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