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和《捉妖记》火了,其动画制作团队也从幕后走进公众的视线。
作为“幕后的幕后”——培养出这两部电影创作人才的“奇迹曼特”创始人王博,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感叹:“中国动画人终于苦尽甘来!”
这位1984年出生的CEO,皮肤黝黑眼神明亮。2007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本科毕业后,王博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动画教师。然而,不到一年他便辞去工作进入动画培训行业,迅速崭露头角。
2010年6月,王博创办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奇迹曼特”。不同于一夜爆红的创业公司,创业3年,他才考虑融资,2013年10月拿到华创资本天使融资。一年后,“奇迹曼特”完成好未来千万美元A轮融资。
业内大腕做导师也是为自己培养人才
“奇迹曼特”的学员成了“大圣和胡巴的‘父母’”,王博在自豪的同时并不意外。这一切都和“奇迹曼特”独特的教学方法有关。
上大二时,王博就编著了大学教材《三维动画专业教程:Maya》。当时,老师接到出书的任务,找到专业课排名第一的他来写。王博下了很大功夫查阅英文资料独立完成。书面市后,他又跟随出版社进行全国推广。
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学教师拿着大二学生写的动画书教大四的学生”。王博感到不对劲儿,又隐约觉得自己能为动画事业做点儿什么。
这份疑虑在他3年多的教学生涯里被进一步放大了。“无论是高校还是传统动画培训机构,都是一对多的低效灌输”,王博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培养不出市场需要的动画人才,“学生没有个性,学的东西不实用”。
这也是动画专业在各大机构的就业榜单中被频亮红牌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动画设计公司想要找到合格人才却越来越难。
在王博看来,每一位学生必须有“一对一”导师培养独特的艺术敏感。但在传统培训行业,这个要求会使成本剧增,老板问他:“公司利润怎么保证?”
“教育培训应该首先是一所学校,然后才是一家公司。”在这样的理念下,王博拉上几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奇迹曼特”就在他租的一间卧室里“出生”了。奇迹谐音“CG(动画)”,曼特谐音“mentor(导师)”。
“导师不同于传统的老师,他们是和学生面对面,可以手把手教学生的人。”王博说,互联网给了更多的人可以“一对一”学习的可能性,“艺术不是IT,软件知识的学习是次要的,真正把行业的要求融会贯通时,软件的运用才水到渠成”。
坚信动画“三分学,七分练”的王博把教学分成统一的视频课程和业内导师“一对一”作业辅导。
每一次作业学员都有一周时间提交修改,导师反馈会通过独有的教学软件以视频、语音配合作业批改痕迹的模式综合呈现,还原面对面的感受。与此配合的还有督促、互动等系统。
在“奇迹曼特”的官网上,可以看到《捉妖记》的游戏动画总监陶冶、《大圣归来》的执行导演周迅等牛人,都是每天帮学员批改作业的导师。
这些业界大腕为什么愿意担任“奇迹曼特”的导师?“设计公司很难从传统学校招到人才,即使招了人也要耗时耗钱培训。如今在‘奇迹曼特’则可以把学生当成实习生培养,没有成本,还能优中选优。”王博说,很多学员毕业后都会直接进入导师所在的公司。他们学到的都是当前市场最需要的技能。
因为带学生也是为自己培养人才,王博只需按导师每天指导作业的时间付费。他介绍,聘请一个业内高手来做导师,每月大概5000元。这在传统培训机构甚至还不够一位普通教员的工资。
“奇迹曼特”的低成本却给学员带来了高回报,“勤奋的学生一周能和业界导师互动20次,学费只有传统培训机构的一半”。
据了解,《大圣归来》动画制作成员之一董晶,2013年开始在“奇迹曼特”学习动画专业,由于技术出色,课程尚未学完即被动画公司招走。
喜欢教书却必须花时间给管理和推广
仅仅一年时间,“奇迹曼特”就从狭小的卧室搬到了写字楼,又从写字楼搬到了一栋4层别墅,小伙伴们每天研发课程,累了就在地下室喝喝酒、看看电影。
他们对学员承诺,可以试听课程,不满意全额退款。听课后留下的学员超过了85%。这是传统培训机构无法做到的,也让他们对这家“来切蛋糕”的创业公司虎视眈眈。王博决定借助资本的力量,开始寻找投资人,很快拿到150万美元天使投资。
2014年10月,“奇迹曼特”拿到千万美元级A轮投资。今年上半年,“奇迹曼特”在校生超过1800人,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
一切似乎顺风顺水,王博却“过得不太开心”。最大的冲突是他“文艺青年”的性格和公司管理的矛盾。
“与其教你造船,不如吸引你心向大海”,王博一直“放养”员工,不考勤不测评,上下班全凭自觉。最近公司扩招到100多人,他这样随性的管理有些hold不住了,“我迫切需要一位靠谱的COO帮我把公司管起来”。
公司做大后的快节奏也打乱了王博对生活的预期,“我想做的事基本做完了,但是其他人的期待还有很多”。尽管把越来越多的精力花在管理和推广上,但当他闲暇时在后台查看学员们俏皮的留言时依旧会开心大笑。
因为热爱,所以前行
“我很怀念当年在别墅地下室研究课程,和兄弟们随时可以喝酒的日子。”王博最迷恋的依旧是动画课程设置和后台系统开发。他选择创业这条路也是由于对动漫和互联网的热爱。
1996年,12岁的王博就拥有了第一台电脑。彼时的老一代中国动画正在经历“最后的余晖”,国产动画片《天书奇谭》《小蝌蚪找妈妈》在国内外都饱受赞誉,“后来,我们就开始看国外的《七龙珠》《灌篮高手》了”。
年少的王博并没有意识到,国产动画正在迎来寒冬。那时的他痴迷对着电脑学FLASH动画,同时做了一个BBS论坛当版主。在全国只有大概1000万名网民的时代,他的论坛就拥有了10万用户,“凭这个我就经济独立了”。
直到2003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他才感到中国动画的“切肤之痛”。由于受进口片的冲击,国产动画日渐式微。
从2004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国产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数量不少60%,2005年更是明确规定黄金时段只允许播放国产动画。
荧屏上进口动画片大幅减少了,但在王博看来,这一举动有“爱子心切、适得其反”的意味:“原本挤满的档期一下子需要大量作品,只好迅速粗制滥造。最终的恶性循环是短平快的作品只能卖出白菜价——一集动画片甚至只卖10元。动画从业者纷纷去给国外公司做‘代工’。”
“一定要为中国动画做点什么。”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王博心中。无论当老师还是创业,他的信念一直没有变——为中国动画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如今,王博要实现的关键词是“更多”。《大圣归来》和《捉妖记》的火爆让他有了更充分坚持的理由。在他看来,每个学动画的年轻人心里都有一个“大圣”,合适的教育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他认为,“随着90后成为消费主流和观影文化的日趋成熟,中国动画会产生更多的奇迹。”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