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徐清的时候,小姑娘十分腼腆,穿着一件蓝色条纹的针织衫,袖口已经磨得很破。班主任老师谢大群偷偷告诉记者:“她衣服不多,平时最常穿的就是这一件。”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裤脚挽了几挽,一问才知道,这是姐姐穿过的裤子。
小姑娘家住遵义县三岔镇红光村场坝组,3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因为生病去世了,母亲随后远走他乡,家里仅剩下奶奶、姐姐和她相依为命。“小时候不懂,大一点了总问爸妈去哪了,我不晓得咋说。”奶奶眼里泛着泪光。
父母过早离开,家里没有劳动力,奶奶成了家里唯一的精神支柱和收入来源,姐妹俩的一切费用都需要奶奶一分一分地攒。在徐清的记忆中,奶奶一天到晚总是忙不完:“5点就起床,常常打着手电筒就出门了,一会儿在菜地里,一会儿又在坡上。”
尽管奶奶忙个不停,可家里的经济条件并没有太大改善,随着两姐妹渐渐长大,开销也逐渐增多,“每个月找奶奶要生活费的时候比较难过,奶奶也没有钱。”徐清每个月80元的生活费对这个家庭来说并不轻松。家里只有2亩地,种了些玉米和辣椒,奶奶靠着到处帮别人摘辣椒赚点生活费,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徐清就会帮着奶奶一起摘辣椒,5毛钱摘一斤,一上午可以赚5块钱。
谢大群两年前接手徐清所在的六年级三班。她对徐清的印象是:上课容易走神,眼睛总是盯着窗外,下课了也只是一个人默默坐在教室里。平时很少说话,上课从来不举手,读课文声音也很小,成天目光忧郁,心事重重,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和她聊了很多次,孩子终于肯跟我说她的心事。”从小没有父母,小小年纪的她有些自卑,在她的童年时代,没有玩具,没有漂亮的新衣服,也没有得到亲人的陪伴。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总担心因为没有钱,没办法继续上学”,在徐清的日记里,她曾经这样写道:“奶奶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如果有一天奶奶不在了,我该怎么办?”
了解到孩子的担忧后,谢大群主动与徐清结成帮扶对子,不仅对她每月进行一次家访,还每周进行一次亲情见面,每学期进行一次亲情资助,给她购买文具、书籍、衣物。与此同时,学校主动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家,对她的家庭进行资助:她背了两年的书包是爱心人士张金文捐献的,过冬的棉衣是佳诚白锈制品有限公司捐赠的,更重要的是,遵义县贵三红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广芬知道孩子的情况后,承诺每年捐赠2000元,直到她大学毕业。
“现在钱在奶奶那里,她给我存起的,读书用。”徐清露出腼腆的微笑。一边是读书的钱有了着落,另一边是老师的鼓励给徐清自信。慢慢的,徐清变得爱笑了,下课会主动和同学一起聊天、玩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手工特长兴趣班。在班上她爱上了小制作,学会了剪纸,做沙漏,做橡皮泥等手工,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表扬,徐清对自己逐渐有了自信。
看到孙女变得爱笑了,又有这么多人关心,奶奶觉得很欣慰:“我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有你们这么关心她,我就算走了也放心了。”奶奶拉住谢大群的手说。转过身,对着徐清说:“你要记住大家的恩情,以后有能力了要回报大家。”奶奶拍着孙女的肩膀叮嘱道。
虽然言语上不善表达,但徐清的作文却写得很好,曾经拿过县、市甚至全国的作文比赛大奖,在徐清一篇名为《陌生人的关爱》的日记里,孩子表达了一个对在放学途中多跟她说了几句话,关心了一下她的情况的陌生人的感谢,日记的结尾是这么写的:“虽然今天天气很冷,但这位叔叔对我说的关心的话却让我感觉心里很温暖。每一个人都曾经拥有爱。爱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射进每一个人的心房……”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