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来到北京的第四个月了,听过夏日嘈杂的蝉鸣,踩过遍地金黄的银杏叶,也经历过今年来得早了一些的初雪。初来乍到,感觉这个城市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
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个同事问我:“你一个人在北京,周末不会感到很无聊吗?”我原本想说假日生活还是很丰富的,可以约朋友吃饭逛街,也可以窝在家里看电影。可是转念想到那些拖家带口的朋友,以及自己租来的蜗居小单间,我又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作为一个曾在南方生活了25年的新“北漂”,我确实在北京体味过孤独。不过,倘若你问我是否后悔选择扎根北京,我会说“不”,并告诉你一万个待在这里的理由。如果非要从这一万个理由中挑选出最重要的两点,我觉得应当是“胸怀”与“情怀”,因为在“北漂”一族的心中,北京正是这么一片兼具包容性与文化感的热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漂”一词,既见证着筑梦青年永不言弃的奋斗历程,也彰显着北京容纳万众的博大胸怀。当来自各地的青年梦想汇聚时,无论是地下室、胶囊间,还是写字楼、摩天大厦,梦想之于北京无高低贵贱之别,落地皆可生根。于是,在包罗万象的北京,没有西装革履不会低人一等,开着宝马大奔也并不值得炫耀;即便走进最平常不过的胡同深处,也可能一只耳朵听见大妈与菜贩之间的讨价还价,另一只耳朵却被创业者纵论行情时的慷慨激昂所吸引。
有人说,你想要了解北京,最快捷的方式是跟的哥聊天。的确,在北京的车水马龙中,的哥既连接着打拼者与他们的梦想,亦是北京性格的一张张活名片。刚来北京时,的哥一声“北京欢迎您”,让我对北京充满了好感;受委屈时,的哥一句“姑娘,遇着什么事儿了吗”,让我倒出一肚子的苦水。有一次,我从单位去体育馆打羽毛球,上车之后突然发现忘了带钱包。我心里一慌,北京的哥的“霸王餐”恐怕不是那么好吃的。于是我小心翼翼地说:“师傅,我出来得急,忘了带钱。等到体育馆,我让同事把钱送过来,成吗?”的哥看了我一眼,豪爽地说:“没事儿,免费把你送过去吧,反正也不远。”虽然最后我坚持让同事来付了车费,但这位心目中的“中国好司机”却让我感念至今。
北京是一座传统而又现代的城市,这也决定了她能馈赠给青年的并不仅仅是机遇,还有精神层面的耳濡目染。也许每一个在北京打拼的人都会抱怨,抱怨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抱怨雾霾与水质,抱怨拥堵的交通。然而,北京又默默地用她的情怀纾解着奋斗者的疲劳。“漂”在北京,我可以在工作空隙信步于纵横交织的胡同,触摸京剧、四合院、豆汁儿的亲切,聆听博物馆、大剧院、书店与画廊的启迪。纵使暂时成不了高富帅,也能体验一把小清新的感觉。前不久,在故宫石渠宝笈开展时,我趁周末一大早就加入了等候的长队。排队时间漫长却并不无聊,因为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正彼此分享着期待,如同一场盛大的文化朝拜。北京对我们来说,就是这么一座有朝气而无戾气、令人心动却不躁动的城市。
4个月的时间很短,我的感受与记忆却相当深刻。有人曾形容北京城与“北漂”一族的关系说,北京就站在这儿,你来她欢迎,你走她目送。而我想说,这座城其实还饱含着深情,以她开放的胸怀和深厚的情怀,承载着青年的各色梦想,滋润着追梦者疲惫时的心田。我相信,古老北京的胸怀与情怀,会在每一位北京新居民的身上代代相传。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