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张永忠工作室”,只见一整张桌子上摆满了改良前后的发动机零部件。对比起来,差别细微,外行人很难看清。“改动虽小,但是作用却很大。”张永忠走上前来,讲述着改良带来的变化。
52岁的张永忠是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北发动机厂一名普通的发动机维修工,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他却凭着对行业的热爱和刻苦顽强的工作态度,成为公认的“发动机维修大师”,成为长安汽车发动机质量的把关人。而“于细微处出成果”,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关注每一个细微末节”是很多同事对“张大师”的评价,对此,张永忠的徒弟周正欣深有感触。一次,周正欣和工友组装一台空调压缩机,张永忠看了看便问:“你们再看看,装得是不是有问题?”周正欣一检查,发现果然少装了一个零件。他顿时脸红了,心里对这位师父又感激又佩服。
对机器多看一眼,张永忠就能发现少没少零部件;感受一下汽车尾气的温度和气味,他就能对“运转是否正常”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再听一听发动机的轰鸣声,他就能判断有什么问题。说起来好像有特异功能,张永忠自己觉得没什么神秘可言,“从发现问题到找准原因,无非是靠多学、多练、多研究”。
1984年,20岁的张永忠刚进维修厂,看着满地的零部件,他感觉“就像进了菜市场,却不认识地上都是些什么菜”。凭着一股韧劲,他从辨识零部件学起,装配、调试、维修,不分工种,什么都干,经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
30多年过去了,从最初的“门外汉”,到如今的维修专家,张永忠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没有变。他总结的“望闻听切”发动机故障诊断法——看外观、闻尾气、听声响和找原因,不仅是工友们争相学习的“绝招”,还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精典操作法”,并在全国汽车行业推广。
关注细节,张永忠追求精益求精。在技术改良中,一颗小螺钉、一件小工装,他往往都要反复设计、试验、修改,直到最优。30多年来,张永忠参与技术攻关70余起,获得国家专利3个,直接创造经济价值5000余万元。
面对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张永忠常说:“这是集体的成果,一个人是干不出来的。”如今的长安公司里,有一支张永忠亲手带出的熟练掌握发动机调修的国家级“全能”团队,他的工作室被命名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他还把自己和同事们多年的积累整理成册,已成了同行业工人们的培训教材。
从工作到做人,张永忠一直广受赞誉。名气大了以后,他接到的技术求助电话也越来越多,其中90%都是陌生来电,对此他从不厌烦,有问必答,倾力帮助。
30余年的专注与坚守,张永忠做到了人如其“名”——永远忠于职守。“不管哪一行,只要尽力把自己干的工作干到最好,就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张永忠说:“只要拿起扳手,我心里就欢喜、就踏实!”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