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已进入晚婚年龄。”不久前,这则新闻曾让不少70后、80后感慨唏嘘。
“新新人类”“自我中心”,如同当年的80后一样,90后身上也背负了不少负面标签。
但90后真的都是如此吗?他们会不会像80后那样迎来“被宠坏的一代”向“有担当的鸟巢一代”华丽转身?
唯有走近90后的生活,才能真正了解90后。如今,不少90后已经步入工作岗位,开始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咂摸着人生的滋味。让我们一起走近90后,分享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编者
在同龄人中,24岁的于兴华颇有些“另类”。
年画、门神、灶王爷……这些不大受年轻人待见的老物件,却是于兴华最钟爱的宝贝疙瘩。只不过,在他的改造下,原本威严肃杀的门神可以戴着墨镜扮酷,正襟危坐的灶王爷也能发呆卖萌。
给传统文化穿上时髦的“外衣”,变化悄然发生。在山东省潍坊市,于兴华和他的新创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
一次不被看好的尝试
“挺好,画着玩玩行,没法往墙上挂。”
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最知名的便是木版年画。头一次登门拜访老艺人杨福源,于兴华特意带上了自己设计的灶王爷年画。这个作品,于兴华可是冥思苦想了半个多月。看着眼前这圆乎乎、胖嘟嘟的灶王爷,80多岁的杨福源话没多说。虽然社会阅历不算丰富,可于兴华也听得出,老人话里有话。
“与传统的年画相比,差别的确非常大,肯定不那么容易被接受。”于兴华也不辩解,虚心接受意见,回家继续摸索。
没多久,于兴华突然接到了当地一家媒体的电话。原来,对方从微博上看到于兴华设计的年画,觉得挺有意思,想做个采访。报道很快便产生了反响,更多的媒体记者陆续来访,名不见经传的于兴华,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潍坊本地做设计的同行,也注意到这个毛头小伙,有几家设计公司的负责人还专程找上门来。不过,他们来的目的既不是要聘用于兴华,也不是谈合作。作为行业中的先行者,他们苦口婆心相劝,希望于兴华能迷途知返。
“都认为这个面太窄,没有什么空间,如果做下去的话很难有出路。”每次被对方“教育”完,于兴华的信心反而愈加坚定。“越是大家不愿做、不去做的东西,背后说不定就会有好的商机。”
其实,于兴华也不是心血来潮。大学二年级时,学校组织于兴华所在的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到杨家埠进行实训。于兴华将年轻化的元素融入传统年画,作品获得了全班第一名。这次牛刀小试,让于兴华真正喜欢上了传统文化。毕业后,于兴华被杭州的一家公司录用。工作的主要内容,恰是将当地的一些产品用传统的文化元素加以包装、销售。
半年之后,于兴华决定离职。“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始终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但的确是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怎么把家乡的传统文化通过另一种方式继承发扬。”
来自父母的支持,让于兴华再无后顾之忧。在潍坊的一家设计公司,于兴华打了半年的工,希望能熟悉市场。2015年9月,于兴华的个人工作室正式开张。对外地人来说,工作室的名字颇为拗口——奇好囔。
“就是很棒的意思,地地道道的潍坊方言,本地年轻人都喜欢说这个词。”于兴华的名片,被做成插画的样式。中间是个人形象漫画,两边是一副对联——借用文创之力,发现潍坊之美。“比如把年画做到手机壳、抱枕上,用符合年轻人思维和生活习惯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爱上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一个令人欣喜的开端
这个春节,于兴华推出了自己的“首秀”——奇潍坊Q版手绘城市本土文化地图。布老虎、龙头风筝、抱着萝卜的城隍老爷……潍坊全域的特色文化、吃喝娱购,外地游客皆可按图索骥。
为这一张图,于兴华费的心思可不少。光是确定每个街口的标志性建筑,他就得走街串巷、实地观察,对附近建筑一一排除,直到找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从构图到成稿,反复修改,前前后后历时106天。
“到现在为止,也就是两个月工夫,已经卖出去1200余份。”虽然只是在微信、微博上出售,火爆的程度还是让于兴华有些出乎意料。“很多人专门开车来买没有折过的,拿回去裱起来当装饰,而且大多是年轻人。”
尽管只是小小的成功,但却印证了于兴华之前的判断:传统文化不是没有市场,年轻人不是不接受,而是要赋予其新的式样。
从家里订的报纸上,杨福源也看到了于兴华的报道。对木版年画的传承,老人一直忧心忡忡。对自己孙子辈的于兴华了解越多,老人的心渐渐豁然开朗。于兴华再去登门求教,杨福源的话明显多了。除了拉拉家常,老人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最近有什么想法,想画什么样的作品?”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老人看得出我是踏踏实实做事,现在特别关心我。”春节前,杨福源特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作品、藏书都搬出来,让于兴华从中寻找创作灵感。“虽然我们年龄差距很大,但已经是特别要好的朋友了。”
名气大了,各种合作也纷至沓来。于兴华的电话越来越多,手里不断有新的生意。而更让他开心的是,自己再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就在不久前,曾经一度观望的师姐徐彤,终于下定决心加入“奇好囔”工作室。
一张简单的书桌,一台普通的电脑,原本设置在家里卧房的工作室,已难以承受更大的发展。一番盘算之后,在潍坊城区最繁华的泰华商圈,于兴华和徐彤有了新的工作室。
“人家找你合作,来家里没法谈。去人家的地方吧,今天得去西边,明天得去东边,有一次光在路上就跑了3个小时。”更大的局限,在于于兴华只能闭门“拍脑袋”,思路难以打开。“交流的对象只有父母,缺乏碰撞、交锋,很难做出更好的创意。”
房子是与另外两个想开工作室的年轻人一起合租的,总面积只有50平方米。虽说地方不大,但小有小的好处。一个月1300元的房租、100元的物业费,4个年轻人分摊,压力并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迈出的这一步,对于兴华和徐彤而言,意义非同寻常。
一场充满风险的远征
有一件事,于兴华并不着急“盖棺论定”。现在自己正在做的一切,到底如何来定位?
“我还没将它定位为创业,就前景来说,我非常看好,但对可能的失败也是有估计的,知道创业很残酷,死亡率很高。”对于未来,于兴华语气非常淡定。“或许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学习,希望通过它来扩展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
但无论如何,既然有了开始,两个年轻人不敢有丝毫松懈。这半年多时间,除了冥思苦想新的作品,工作室还接了一些工作,给一些公司做普通的商业设计。只不过,所有的设计都要与本土文化相关。这些钱,工作室不得不赚,否则正常运转就很难保证。
除此之外,最大的困难还是不可预知的市场。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作为三线城市的潍坊,对设计行业来说并非沃土。多数本地设计公司,以做家装和普通商业设计为主。凡是大些的客户,往往“迷信”一线城市的设计公司。于兴华的一位朋友为了接下一个标识设计,甚至不得已“冒充”北京的设计师,中间不知费了多少周折。
于兴华从没想过,有一天要跳出潍坊。“毕竟这是一个拥有900多万人口的城市,市场怎么可能不大。从另一个角度讲,客户不是没有需求,可能是因为不知道有这样的设计。设计师的作用,应该是给他们专业的引导,告诉他们可以使用本土本地的文化元素。”
尽管自己和工作室备受关注,但于兴华也知道自己的弱点。市场很大,但仍需悉心培育。就在即将到来的4月份,潍坊市会迎来一场文博盛会。这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于兴华和徐彤很想抓住。只不过,4000元的摊位费,还是让刚刚起步的他们犹豫再三。
“一些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你了解过吗,可能会有帮助。”
“没怎么在意,有时候报纸、电视上零星看点。”于兴华坦言,很多事情或许还没有彻底想清楚,走得远了,可能才会渐渐接触。
在于兴华卧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由他自己设计的图,标题是“于兴华进化史”。整幅图,由14张照片和简单的文字组成。从出生95天拍的第一张照片,到3岁还尿裤子的照片,再到变成小胖子的照片,最后是20岁进入大学的照片。各个年龄段有纪念意义的瞬间,勾勒出于兴华年轻的人生轨迹。
“像这张图上所有经历过的事情一样,这件事或许只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即便最后不成功,还可以去找别的事做。”临别的时候,这个脸上还略显青涩的大男孩,为自己的选择做了一个注解。 [正文结束] |